时空的轨迹,有迹可寻
“我的作品蜕变来自于中国书法,像怀素的草书,经过思考提炼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因为在未开始雕塑之前,许东荣一直主攻书画,所以书法元素很自然的就沁入后来的雕塑创作当中来。
这次在中国美术馆推出“时空的轨迹”,是许东荣近期来在北京首次大规模的作品展示。展品共有二十多件从1980年代至今的石雕,除了欣赏他历时二十余年来在创作上一路走来的风格演变之外,最新大型雕刻力作“遨翔”也首度曝光,“遨翔”全件以整块汉白玉原石雕刻而成,近人高的巨大艺术品在室内空间弥漫着无限的张力,除了技巧与美感的掌握娴熟度外,许更为其花了不少力气。作为回顾创作二十余年的里程碑,“遨翔”对于许东荣来说也是一次阶段性的集大成之作——身兼创作者和画廊商,许东荣认为这件作品象征着他个人“回归艺术创作者的单纯身份”,丰富的阅历与自我期许一并锤炼出这件身披自由向往与艺术理想的雄物,它的自然蜿蜒,有迹可寻却又无尽循环没有缺口,浑然天成与人性思考的结合让力量收敛于温玉内,却又散发出不可忽略的光辉。
“我以雕塑为创作主轴,一直没有停下来,因为它也是艺术的营养来源,算是一种修行。”许东荣说道。
潮流是这样走的,艺术家也是
“十几年前去买朱德群,那个时候台湾人也看不懂。我常常跟人家讲,画廊老板一定要走在前面,不能跟收藏群走在一起,收藏群比你高端就会把你抛弃。”许东荣非常看重美术史,他认为美术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锐变。“乱世出雄才。为什么印象派以后就没有伟大的艺术家?因为太安定了。米罗、塞尚、达利都是西班牙人,抽象艺术移到美国去后,美国出了德库宁、罗斯科、波洛克,德国的解体出了里希特和基弗。对美术史了解彻底,就知道什么时候是好的艺术出产日期。我们只会依照美术史的脉络、社会的脉络去选择艺术家。一个艺术家最大的重点就是他的创作能够承前启后。”
“有主体文化,艺术才会起来,现在这批人慢慢没有了,世界慢慢平了,有了电脑与互联网,互相影响,文化的独立性渐渐消失,艺术家创作更加困难。”许东荣一年要看300个艺术家的作品光碟,筛选出7个,跟朋友讨论,自己去拜访、去沟通,然后在他的画廊进行展览,销售率到了70%,再签代理,现在选画家就像歌唱选秀一样,都不容易。
“最重要的是艺术家想法一定要好,对艺术热忱,可以持续创作,从20岁到60岁,不管遭遇怎样的大起大落,都可以在艺术上坚持,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透过个展与互动,深入地了解艺术家为人做事的方式,非常小心地在做。这次金融风暴是好的,艺术家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如果一年有上百万的收入就很不错,一下子爆红,除了负担之外,更怕忽然跌倒,心路历程太艰苦。”
信心很重要
“你知道吗?巴塞尔有句口号——‘美术馆买得到的画去巴塞尔都买得到’,并不是巴塞尔伟大,只是它能够吸引全世界的画廊进来,如果中国有很大的收藏家,很多的画廊提供这么多好画,别人就会来,香港现在的艺术市场感觉就比较有信心。”许东荣并不认为欧美的艺术圈便是权威,他觉得中国经济刚起来,创业者大都是草莽,欠缺看艺术的眼光,然而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国外留学和环境优渥的条件下,对艺术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有了。
八大之所以在这里设立,第一是利用目前北京国际化的平台与欧美艺术市场产生广泛的接触,等中国的艺术市场起来之后,可以顺其自然的与之衔接上。因为欧美的收藏群已经非常成熟,美术教育非常完整,不必过多的介绍,对艺术的品位有共通性,好的作品唤起共鸣很自然。其次是推广国内的年轻艺术家,尽管培养年轻艺术家几乎是无利润可言的,但是画廊与艺术家的共同成长十分重要,这样的互动中慢慢就进入中国藏家群,“现在我感觉欧美跟中国藏家的比例开始改变(中国藏家陆续增多)。”许东荣谈起画廊发展的规划与步伐的神情是笃定的。
“这是自己的信心,就像人家的画廊开得很大,我开得很小没关系,因为我有好画,我的信心比人家大,为什么要进军巴塞尔?为什么大陆不成立一个巴塞尔?”
来源:中奢网 编辑: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