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家中央部门晒三公细账 公车费用连年压缩

2012-07-20 08:32:04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账目数据更全面,解释说明更详细,行政经费首公开

92家中央部门晒三公细账(热点解读)

核心提示

7月19日,中国地震局、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审计署等中央部门陆续向社会公开了2011年度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

今年中央部门晒“三公经费”有哪些新变化?从各部门公开的账目中,公众能读到什么?对一些信息和数据的变化该如何解读?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一天内92家中央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齐亮相

截至19日19时,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92个中央部门在各自网站上公布了本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仅仅一天,就有这么多中央部委公开了自家‘账本’,动作之快确实出人意料。”不少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不但速度快,而且账目数据也更全面,解释说明更详细。”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尤其在关注度非常高的“三公经费”方面,各部门不光公开了数据,还对相关的车辆购置数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出境团组人数和公务接待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体现了坦诚负责的态度。

据了解,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的表格由2张增加到了6张,对各部门预算收支和政府性基金支出情况有了一个更全面的反映,各部门的行政经费也首次向社会公开。

在公布数据的同时,相关部门在文字说明中增加了名词解释,如住房改革支出、行政经费、“三公经费”的概念和统计范围等。有的部门还对预决算和上下年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使社会公众可以更详细地了解本部门的收支情况,更清晰地解读相关信息。

但也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按要求今年要公开行政经费,但为何有的部门却没有公开行政经费?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行政经费是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费用。行政单位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等,而像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单位,则属于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有些部门和单位就是一般的事业单位,其维持职能运转的开支费用属于事业经费支出,不在行政经费支出范围内,所以不用公开行政经费。

部门之间支出差异大,简单类比不科学

从已经公布的决算数据看,各部门行政经费和“三公经费”支出的差异很大。一些少的部门比如南水北调办公室,2011年 “三公经费”支出为379万元;而像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三公经费”却多达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以上。对此,有人提出疑问:部门之间支出规模差距这么大,是不是有的部门比较节约,有的部门大手大脚?

“支出规模差异大主要是由于各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数量不同造成的。”白景明解释说,像实行垂直管理的一些中央部门,如国税部门,省、市、县甚至乡镇都有它的派出机构,支出总额是由上千个单位汇总而成,支出金额也相应较大。有的部门下属单位少、人员也不多,支出规模相对就小。

即使两个部门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差不多,但由于工作职能不同,体现在“三公经费”支出上也不一样。比如,有的部门外事活动较多,出国费用就会相对多一些;有的部门承担抗旱、地质勘察工作较多,交通工具购置和维护费用就会高一些。

白景明认为,将各部门之间支出规模进行简单类比是不科学的,更不能以此评判是节约还是浪费。部门支出是否正当合理,关键是结合政策法规、政府规划和部门职能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