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国宇航局局长敬畏的团队 "北斗"在他们手中诞生

2012-10-28 14:10:16 来源:光明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任何一个新变化都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位资深设计师感慨的说,“必须做好充分的风险分析、充分的地面测试,才能确保卫星在轨的万无一失。”

为此,参与测试的所有人员无一例外,即便身体不适,也要坚守在岗位上。“不能带隐患上天,做了测试才踏实”。

与其他航天器不同,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由多个卫星共同联网组成,必须要形成批量化的生产,才能及时完成卫星的发射,并保证卫星更新之后,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作为批产卫星,每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都将成为未来连续成功的基础,而任何一次问题的出现,都将关系到后续任务的成败。因此,对于北斗导航卫星而言,要实现连续、稳定的服务目标,卫星的产品质量是前提,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为了保证北斗导航卫星的高质量持续稳定运行,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从设计源头抓起,坚持将质量工作“抓在前面”,他们加强了系统顶层协同设计,优化设计方案,加强系统可靠性设计,识别风险和关键环节,保证星座和卫星系统,从而保证了系统先进性、高可靠性。

8年16颗北斗导航卫星连战连捷,这一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在其背后,是视质量为生命的航天质量文化。

让美国宇航局局长敬畏的团队

“刚来那会儿心里憋足了劲儿,只是有种有劲儿没处使的感觉”,回忆起初到这里的感受,如今已是北斗机械总体团队中一把好手的张洪波说。然而,在结束新员工培训的时候,他就已经对卫星设计有了十分理性的认识,“心里就没啥顾虑了,上来就自己设计了一颗卫星!”张洪波说,那颗“希望一号”卫星,是我国为青少年研制发射的第一颗科普卫星,也是他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托实验室、外协产品等资源搭建模拟环境,亲身体验卫星设计的全过程,独立设计的第一颗卫星。

进入这个团队的年轻人,几乎每人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希望一号”卫星图纸,这套图纸成为他们这些年轻人踏上北斗导航之路的启蒙,也成为一辈子的珍藏。

十余年来,随着北斗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这个设计团队也从最初的20多人壮大到现在的近百人,他们中既有老一辈“大师”,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北斗导航卫星首任总指挥李祖洪,又有承上启下的“台柱子”,如总设计师谢军、总指挥李长江、总设计师杨慧,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秀”,如“80后”总体主任设计师杨聪伟等。

在这里,最年轻的总设计师只有42岁,最年轻的副总师才38岁,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仅仅31岁,70%的员工年龄在35岁以下。就是这个年轻的团队,探索了一条科学组织航天器组批研制生产的新模式,先后攻克了12项关键技术,突破了40多项专业技术,填补了数十项技术空白,为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如今,他们中的“80后”员工平均每人已经历过2-3颗卫星的研制周期,成为了卫星测试、总装、发射等领域的专家、能手。

他们如此年轻,成就却如此辉煌,这让美国宇航局局长麦克·格里芬也不得不感叹——“我们认为,最让人敬畏的是领军和主导中国航天的这些人太年轻了,他们会工作很多年,会创造骄人的业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