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给孩子童年留下什么

2013-01-06 14:13:36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早期教育

童年期离不开早期教育。让孩子尽可能早地学知识、学技能,从而不错过发展的关键期,是早期教育的主旋律。但我以为,真正能使孩子获益的早期教育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不仅只往孩子的头脑里灌输知识,或是手把手教会孩子一些技能,而是知(认知)、情(情绪)、意(意志)协同培养。在一些西方国家,近几年对“情绪智慧”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研究。著名的“糖果实验”表明,孩子们能眼见糖果而抵制其诱惑的,长大后适应能力较强、人缘好、有信心、积极进取,个性也较稳健可靠。而那些经不起诱惑的孩子,大多比较孤独,容易灰心,无法承受压力,易逃避挑战。

或许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看起来较“实”,而情绪与意志的养成似乎较“虚”,难以把握。但新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父母们常持的“智商决定论”不同,知识与智力在人的成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往往有限,而情绪与意志似乎比智商更为重要:诸如信心、恒心、毅力、忍耐、抗挫折、友善合作等“看不见的手”,在孩子的未来发展和成功与否中所起的作用或许更大。因此,早期教育亟待“虚”“实”结合,注重对孩子情感和意志品质的锤炼。

良好的早期教育的另一个特征是,对早期教育过程的关注应超越对早期教育结果的关注。在谈到国内的足球氛围时,外籍教练米卢就说,我们太过关注足球比赛的结果,忽视了足球本身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这话同样点出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误区——父母通常只关注家庭教育的结果,而对过程漠不关心。实际上,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过程。以学钢琴为例,学琴几年而最终没有成为钢琴家的孩子,手指灵活了、懂得了音乐语言、陶冶了性情,这难道不是童年不可多得的收获吗?并非只有拿到多少级证书才意味着收获。只关注结果的早期教育,通常伴随的是父母的拔苗助长心态和孩子的厌学心理。即使终极目标得以实现,孩子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身教大于言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国母亲有一种明显的心理感受:自我丧失感和亲子一体感。自我丧失感指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受到因关注孩子成长而造成自身发展与兴趣爱好受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孩子对自己的发展与成熟带来若干不利影响的一系列体验;亲子一体感则指母亲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孩子为自己生活的主要目标与中心,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感觉,而不是将自己和孩子作为两个独立个体的一系列感受。这反映中国母亲在有了孩子后,最普遍的表现是过度关注孩子,将孩子作为自己的全部和人生希望,从而忽略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等。因此,父母将孩子的成功与否看做是自己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之一,常常对孩子期望甚高,却放弃自身的努力和进一步发展。

然而,心理学家发现,把父母的言传和身教相比,身教的效果要大得多。这就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其影响力不及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和自然流露的价值取向。所以,父母不应对自己和对孩子采取两套不同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求知上进,自己就不能只想着娱乐消遣;要求孩子应该遵守规则,自己就切忌为所欲为;要求孩子不能撒谎、骂人,自己就要避免天马行空、出口成“脏”……一个有说服力的证据是,许多父母携儿带女寻求心理咨询,事实上,孩子的所谓心理问题,有三分之二以上与父母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孩子的童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父母为人处世的折射。

毫无疑问,父母不仅构成影响儿童发展的外在环境因素,而且是儿童发展的实际参与者。父母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形成的家庭环境与儿童的成长关系十分密切,需要父母给以充分的关注。

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这个出给父母的考题,需要父母用心做出回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