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城市可持续发展
Updated: 2012-07-28 11:41
(贵阳日报)
|
|||||||||||
城乡规划论坛——
转型:应变力决定竞争力
图为城乡规划论坛讨论现场。郭伟摄 |
发展转型:走西部特色城镇化道路
冯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国际合作部主任、研究员)
贵州现有4000万人口中,有2700万生活在农村,这一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显示着未来城镇化的巨大潜力。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贵州已经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连接毕节、遵义、凯里、都匀等地级城市的城市群,中央也给予贵州多方面的政策支持。更具优势的一点在于,有700多万贵州人常年在省外打工,他们的返乡也将在当地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这是其他省市都不具备的特点。
不过,我们必须意识到,土地更加集约利用、人口城镇化更居于主导地位、城镇化体系布局要更加科学、能不能最少破坏生态环境、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加强政策创新、提高开放意识在城镇化进程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认识转型:辩证对待城镇化的资本逻辑
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步入了快速城镇化的轨道,正从传统意义的“乡土中国”正逐步嬗变为“城市中国”。
中国快速城镇化遵循着资本的逻辑,既有城市和乡村的快速发展、人居环境的迅速改善,也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紧张的对峙和冲突,例如近几年来频繁出现的环境资源压力和社会问题,包括住房难、看病难、教育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因此,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和对待资本逻辑,力求在批判中诉求超越之路。在资本逻辑的悖论下,做到坚持资本公有化道路,兼顾资本的效率与社会的公平,构建新型城乡格局。
规划转型:坚持空间公正理念
唐子来(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系主任)
城市规划在全球范围内有三种基本范式:精英的规划、民主的规划和公正的规划。规划是财富再分配的公共政策工具,是社会改良运动,应当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当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包容性规划就出来了,它超越了民主的规划,也包涵了公正的规划。
我提倡的是基于空间公正理念的城市规划。要实现这种规划有三个评估对策——“包容性评估”、“空间公正评估”和“社会空间极化影响评估”。比如,在各个层面的空间发展规划中,如何以土地使用、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配置等作为政策工具,有效地避免或缓解城市社会空间极化?这就是社会空间极化影响评估的目的。
城市转型:规划调控与城市重构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只有具有应变能力的城市才有竞争力,“无时代之变,便无历史可写”,历史的演变就是一次次转型的过程。古代发展十分缓慢,转型不易察觉;近代内忧外患,是被动认识转型;而当代危机重重,我们主动觅求转型。特别随着“生态文明”的到来,我们的城市从理念、技术到各个环节都面临转型。
未来20年,我国仍将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发展转型也将释放较大的能量,并推动城市重构。我认为,规划既不能压制城市转型重构的活力,又不能放任其盲目扩张损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用地标准,建设紧凑型城市;推行用地混合布局,减少通勤交通,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严格管理,保护好不可再生资源。
【论坛亮点】
美国保障性住房如何推动了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增长?散发着幸福味道的“广东绿道”有哪些经验可借鉴?……在昨日的论坛上,来自美国的资深生态城市住房专家和咨询顾问、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终身教授、博士罗伯特·奎西尔,和全程参与“绿道”规划建设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马向明,现场与大家分享了他们所在城市的经典规划案例。
全长2372公里的“绿道”犹如一条翡翠项链,串联起珠三角九个城市的200多处森林公园、海岸河堤、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它已经不止是传统意义上的‘绿化带’,单纯的生态美化,而更多是对宜居的思考,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改善民生上。”通过现场幻灯片,马向明为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这一政府工程从规划到建成的来龙去脉。
“从长期来看,住房自有是中低收入家庭积累财富的为数很少的几条路之一,如果做得好,保障性住房自有是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罗伯特·奎西尔通过美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向大家阐述这一观点,“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它比租房省钱,而且是可以自住的投资,还能强制人们存钱,当然这也需要长期、持续才能看到效果,并要保证贷款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