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诺威孔子学院:独特的文化传播模式
六年前,当时的德国驻华大使史坦泽来到同济大学作报告,有个学生问道,“今天您在这里用德文作报告,在座的同学大多能听懂。请问如果中国的大使在德国用中文作报告,有多少德国人能听懂?”大使这样回答道,“那是因为我们有歌德学院,为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传播做贡献,请问你们的国家为此做了什么?”
“我对这件事一直印象深刻。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孔子学院,现在我们有了。连德国人也这样一针见血的评论。而我们作为中国人,更没有理由不做这个事情。”同济大学副教授、汉诺威孔子学院的中方校长胡春春说道。
2007年4月,在同济大学和德国的汉诺威中国中心合作下,汉诺威孔子学院正式成立。中国中心是一家公益性注册协会,是汉诺威地区知名的汉语教学和培训以及中国文化推广机构,于1997年在下萨克森州政府、中国教育部以及汉办的帮助下正式成立。目前德国一共有12家孔子学院,1家孔子课堂,而汉诺威孔子学院是唯一的非高校合作孔子学院。
目前,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约2.8万人,其中下萨克森州有2400余人,后者的数字在十年内翻了五倍。
汉诺威中国中心注册理事长、孔子学院德方理事长Heinz-Dieter Goedeke博士表示,中国政府定期向中心派两名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任期两年。其实中国中心之前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孔子学院现在所做的工作,孔子学院目前是中心下属的一个独立机构。而孔子学院的加入,使得中心的实力更加增强,
“我将孔子学院看做是自己的孩子。我们和其他孔子学院不一样,汉诺威自己的特色并不在语言教学,而是很多和中德交流相关的项目。我们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和高校都支持我们的活动。” Goedeke博士说道。
前下萨克森州教育部长Rolf Wernstedt将中国中心比作下议院,孔子学院比作上议院,后者主要讨论哲学和文化等深奥又有趣的话题。他说联邦州在教育和文化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而下萨克斯州对孔子学院的一些项目也会有经济上的支持。
汉诺威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胡春春说道,目前孔子学院的发展模式可分为四种:文化传播类、语言教学类、学术研究类和特色类,而汉诺威孔子学院属于第一种。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同济大学一直有着深厚的德语学习传统。汉诺威孔子学院的受众是那些对中国文化有一定兴趣和基础的人。
他认为,在德国推广汉语并不容易,因为欧洲国家首先学习的外语必定是邻国语言,比如法语和西语。推广中国文化并不是向外国人说教,而是寻找中德两方的共同点。中德在历史上的联系其实早就有之,比如,是德国人发明了“丝绸之路”这个词,而在纳粹时期有三万犹太难民在上海避难。
据悉,德国的中学教师必须通过师范类考试才可以上岗,而德国开设汉语教学专业的大学目前屈指可数。胡春春说,三四年之后,汉语教学会有大的飞跃,因为到时候就会有本土的教师毕业,可以正式进入中学教授中文。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Wernstedt表示,定居汉诺威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300年前说过,人类只有两大文明——欧洲文明和中国文明。莱布尼茨认为只有这两个文明值得一提,如果我们现在将两大文明的长处结合起来,那么全人类都会因此获益。莱布尼茨其实是从两个角度来说,欧洲的科技和理性主义很发达,而中国的儒家文明,人与人之间、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很成熟。目前中欧之间的对话主要是经济方面,高校交流方面的潜力还没发掘出来,而在这方面孔子学院可以发挥作用。
汉诺威市副市长Hans Monninghoff在采访中说道,孔子学院对于中德将来的关系发展是积极的,因为将来中德的交往会越来越多。就连自己身边的熟人里,也有一些小朋友在学习汉语。
(来源:中国日报 许琳 编辑: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