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07年两会>文化品牌>文化品牌观点探讨
余秋雨: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

[ 2007-03-05 14:27 ]

 

●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从经济发展中作出这种奇怪判断的,但在文化上我敢肯定:不会

●要直率地告诉国内,国际间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少而又少,……国际间并没有多少人痴迷着中国的儒家、兵法、武打、变脸、权谋或唐装

●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

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展示出应有的魅力

我曾听一位对华友好的美国音乐人说:“每个初次来华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有可能,你们的宣传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

“文化孤立”的说法显然是过头了。因为世界上很少有人否认中华文化的悠久辉煌,也很少有人拒绝中国的器物文化和餐饮文化,现在“中文热”也在逐渐兴起。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在主流文化的外部沟通上,虽然近几年有所改进,放弃了一系列极“左”的、自以为是的单向灌输习惯,但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

这是出于政治偏见吗?其实不是,拿中国参加两次世界博览会来说吧,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据民意测验,中国馆在“最想去看的馆”一项中排在第二位。但问题出在哪呢?

我去看过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国馆,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再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注着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很少有人在某一个角落停步,都是用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中国馆,显然是做了努力,但在理念上还是没有多大改观。当时,世博会大门口有一个电脑屏幕,上面标示出此时此刻到哪一个国家馆需要在门口等候多少时间,那块屏幕,几乎成了各国文化魅力的一块比赛牌,譬如,法国三小时,韩国三个半小时,日本四小时。而中国馆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待。

两次世博会的窘境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的几个重大弊病:一、自以为很懂中华文化,却找不到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真正能吸引人的象征图像,找出来的都那么枯燥和简陋;二、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间的高层审美趋向,把各国观众都幻想成了“爱国老华侨”;三、连那些最发达的国家也小心翼翼地请出了全国一流的文化智者来设计自己国家的文化窗口,而我们显然变成了某政府部门下属的一个行政行为,越是层层审查就越是平庸刻板;四、盲目高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以为展馆的主体内容——满壁浮雕、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珠算和出土文物会让各国观众停步仰望。与德国馆相比,中国馆缺少智慧的巧思。与法国馆相比,中国馆缺少自嘲的幽默。与日本馆相比,中国馆缺少面对未来的创新。与韩国馆相比,中国馆缺少通俗的亲切和美丽……加在一起,中国馆严重地欠缺智慧,欠缺创新,欠缺想像,欠缺亲切,欠缺互动。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