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是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的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任务,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深入推进工程,更好地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成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思想理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实施的最重大、最基础、最具深远意义的思想理论建设工程。自2004年工程启动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工程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精心组织、大力实施,广大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认真负责,基本完成阶段性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发挥了龙头作用、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依据。工程专门设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点著作译文审核和修订课题组,于2009年底推出了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为学习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重要著作提供了更加准确、权威的译本。2011年,以两部文集为基础,联系实际推出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及其《学习导读》,为党员干部学习经典著作提供了重要读物。组织编写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论文化建设》、《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工程专门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设立了18个子课题进行分类研究,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运用到工程教材编写、理论宣传和重大课题研究中,帮助人们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为提高全党和理论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有力推动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念。结合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和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不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深入研究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深入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深刻阐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深入总结各地各部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经验,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组织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供了重要辅助材料。组织制作播出《复兴之路》、《旗帜》等一批电视理论专题片,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材。这些工作,有力推动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3.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围绕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加强引导,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确立一大批专门课题,深入研究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法治理论、政党理论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编写推出《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地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切身利益问题,帮助人们加深对党和政府决策部署的理解,探索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走进群众的有效方式。针对近年来出现的错误思潮,组织发表一大批重点文章,推出《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等重要理论读物,引导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这些工作,密切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促进了理论与群众的结合,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充分发挥了引导社会热点、疏导社会情绪、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积极作用。
4.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设为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地位。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许多高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学院,设立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汇聚了一大批研究和教学力量,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制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总体规划》,组织编写重点教材,编写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从已出版的教材来看,基本达到了中央提出的“三个充分反映”的要求,即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从教学实践看,无论思想水平还是学术水平,在现有同类教材中都是一流的,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形成了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主干教材,进一步打牢了马克思主义教学的重要基础。这些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极大地推进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为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加强,从根本上扭转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度弱化的状况。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示精神,将原来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并将教材编写和教师培训纳入工程。2006年9月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4本新教材陆续在全国高校投入使用。配合使用新教材,工程组织和推动了任课教师培训、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有关部门还印发了一系列相关教学参考资料,提供了一大批有参考价值的权威书籍和影像资料,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国内外参观考察,帮助广大教师开阔视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方法,拓展国情教育和实践教学,一大批省部级干部和劳动模范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2010年,中央又批准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按照新方案编写的教学大纲将于今年秋季投入使用。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任课教师的精神面貌和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改观,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显著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6.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凝聚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搭建了重要平台。工程始终把培养理论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坚持把课题立项与凝聚人才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把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结合起来,造就了一大批理论骨干和拔尖人才。目前,工程组建了160多个课题组,直接参与工程工作的专家学者3000多人,间接参与的有数万人,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重要领域。工程实施以来,由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已达46期,培训了5000多人,成为理论队伍特别是人文社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名牌项目。同时,加大地方研修工作力度,目前全国已培训7万多人。工程还组织1500多人次开展国情调研,组织100多人次出国考察,邀请几十个国家200多位知名学者来华交流。这些工作,进一步团结和凝聚了广大理论工作者,激发了他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增强了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入理解,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作为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其成功的实践、丰硕的成果,展示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对新形势下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通过实施这一工程,进一步高扬了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决心和信心;整合了理论研究资源、创新了理论研究机制,实现了理论工作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基础学科领域和应用学科领域的深度结合;打开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突破口,第一次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较为完整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搭建了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平台,培养造就了一批政治坚定、学贯中西、勇于创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实践证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愧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基础工程。
二、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从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
我们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90多年的历史实践充分表明,我们党正是靠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实现了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理论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1.深入推进这一工程,是在新的实践探索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空洞、僵化、刻板的教条,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只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4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重大创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与此相对照,我们的一些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还落后于这一伟大实践,一些人没有立足于这一伟大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2.深入推进这一工程,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增强话语权、提高我国软实力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面临难得的大好机遇。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暴露出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经济复苏引擎。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空前增强,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充满信心。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仍然受到诸多方面的干扰,面临各种严峻挑战。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争取发展主动权的竞争和价值观的较量日趋激烈。从国内看,社会思潮复杂多变,干部群众中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和思想疑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进一步扩大中国发展道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深入推进这一工程,是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灵魂是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科学理论。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是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一方面要看到,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更加牢固,全社会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4.深入推进这一工程,是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思想上的先进和纯洁。这些年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坚持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理论素养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深入分析党的执政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科学总结世界上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全面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坚定性。
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思想理论氛围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以各项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思想理论氛围,是确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重要一环,也是当前宣传思想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紧紧围绕这一首要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把工程不断引向深入。
1.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继续推进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要把坚持质量和保证进度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动员更多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党的十八大前后基本完成既定的教材编写任务。要始终把政治导向和学术质量放在第一位,确保达到一流水准,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观点的研究,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要深入研究阐释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基本内涵、实践要求和指导意义,把相关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中。要一手抓教材的编写、一手抓教材的使用,把工程教材的统一使用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学工作检查、评估的重要内容和指标。要加强对工程教材任课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工程教材使用的成效。要广泛听取高校师生的意见,认真组织好教材的修订完善,使工程教材真正成为体现时代发展、适应教学实践、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掌握工程教材编写和使用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工程教材的应有作用。
2.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阐释,引导干部群众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针对当前干部群众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疑虑和困惑,针对人们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究阐释,帮助干部群众明辨是非、澄清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要深刻阐明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要继续围绕“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围绕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重大问题,从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紧密结合上,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要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收入分配、医疗住房、道德风气、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继续编写好通俗理论读物,解疑释惑、化解矛盾,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环境。
3.进一步加大工程的宣传力度,充分展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丰硕成果。要把宣传展示工程研究成果,作为迎接党的十八大成就宣传和理论宣传的重要内容,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增强宣传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各级各类媒体、理论刊物、新闻网站等,要紧紧围绕工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开展宣传,使工程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和重要思想认识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要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到高校、机关、企业、社区举办理论报告会,深入浅出地宣讲工程研究成果,使这些成果更好地为全社会所共享。同时,也要宣传好工程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宣传工程在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上取得的重要成果,宣传工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效,宣传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的可喜局面,引导社会各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工程,更加积极地支持工程。
4.深入开展对外交流,努力扩大我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工程作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主动宣传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论成果和宝贵经验,宣传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理念,宣传我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发展理念、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充分展现我和平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友善的国家形象,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的外部思想舆论环境。要善于运用国外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要加强与国际学术机构、知名学术团体特别是国外智库的交流,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国外专家学者增加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5.继续发挥工程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要把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作为战略任务,引导广大理论工作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继续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继续组织工程专家开展国情调研,考察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考察了解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新进展。要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发挥中青年学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要支持一些既有丰富国内国际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理论造诣的实际工作者参加理论研究,鼓励他们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有所建树,使他们成为理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理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术流派的相互切磋、平等讨论,鼓励大胆探索,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多出成果的良好学术环境。要充分调动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和依靠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热切呼唤着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热切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推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全面深入推进工程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