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迎接十八大)走到第一线去解决群众困难
——江苏开展“三解三促”下基层活动探索新时期群众工作新路
“从耿车镇调研回来,我一直在想听到的一个故事。耿车小学李老师上美术课,让学生描绘大自然,有孩子把天空涂成了灰色。‘为什么天空是灰色的?’孩子们说,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这种颜色。”
这是江苏省宿迁市市长蓝绍敏9月6日写下的“民情日记”。日记中所提到的耿车镇是宿迁的明星乡镇,当地70%的人口从事废旧塑料加工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77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33元。但依靠产业致富的同时,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看到,这是一个被“废旧塑料加工产业”包围着的乡镇,大小企业星罗棋布。天一亮,五一路上的车辆穿梭往来,大多都是载运塑料垃圾、塑料制品的。耿车镇党委书记张再先说,政府一直积极引导多途径致富,试图“稀释”废旧塑料加工产业,但收效不明显。
“明知道有污染,为什么这个产业还是淘汰不掉?”蓝绍敏一直很困惑,直到这次到这里驻村调研才逐渐有了答案。“当地塑料加工至少有三四十年了,老百姓既是塑料加工业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既是制造污染的人,也是迫切要求治理、摆脱污染的人。同时这个产业还带活了物流运输、机械维修等近百家企业做配套。要淘汰,就是拿刀子割老百姓的肉啊。”
蓝绍敏告诉记者,耿车的问题虽然坐在办公室里也做过研究、论证和分析,但没有找到办法。正是通过这次实地走访、反复商谈,充分汲取广大群众的意见,才梳理出生产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交易向市场集中的“三集中”发展循环产业的思路。
“孩子们眼中灰色天空的故事一直提醒我,一定要解决耿车的问题,让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看到更蓝的天空、更清的碧水、更整洁的环境。”蓝绍敏说。
跟蓝绍敏一样,不打招呼,不层层陪同,不事先踩点,在农民家中同吃同住,认真写下民情日记,带着问题下去,找到办法上来,从省委书记、省长到机关处级干部蹲点调研没有例外……2012年2月至今,江苏省开展领导干部以“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为内容的“三解三促”下基层活动。迄今已有5万多名干部走到第一线去解决群众困难,帮助基层群众协调解决实际问题13.3万多个,解决重大疑难信访案件1.9万多件。
“江苏省委对‘三解三促’活动中‘为什么要下’、‘能不能下’、‘怎么下’、‘下去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通过制度确保干部下基层常态化、实效化。”江苏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他向记者展示了厚厚十几本大书,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江苏5万多名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的工作台账,上至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下至普通市县处级干部和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等,谁联系哪里,去了几天,处理了什么矛盾,解决了什么问题,一一有账可查。
“梳理之后我们发现,干部们大都选择到矛盾大、困难多、经济薄弱的地方去。涉农干部大多选择到苏北经济欠发达的乡村,经济综合部门大多选择到困难企业,环保部门去化工园、政法部门去治安薄弱地区……而从民情日记中,则能读出他们是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在与群众交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该组织部人士说。
这么多的领导干部下基层、住农家,给基层群众带来了惊喜,更带来了期盼。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半个月两次到宝应县曹甸镇周管村蹲点,曹甸镇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童碧军兴奋地说:“我反映了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说的时候以为谢书记不过听听而已,没想到很快就拿到了贷款!”
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通过“三解三促”活动,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一批便民利民措施得到落实,一批信访积案得到化解,群众情绪得到有效理顺,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而对于江苏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用心下基层、用情转作风、用功办实事成为当前做好群众工作的共识。“只有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才能真正知民情解民忧,促进干群关系融洽。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制定政策,才能使政策效应最优化。党员干部下基层,既解决一时一地问题,又推动面上问题的解决。解决基层群众实际问题重在长远,利在长效。”江苏省纪委的一位领导干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