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阁楼上写作业、母亲在下面煮饭、洗澡只能在一楼的残疾人厕位……来自广东农村的一家三口守着租来的公共厕所一住就是9年。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夕,一组名为“一间厕所一个家”的“城边”系列图片出现在新浪网“十八大特别报道专题”页面上,格外引人注目。
为了不让孩子留守老家,廖晓明、王璇娜夫妇卖掉在东莞的杂货铺,转行当上公共厕所的清洁工,和儿子蜗居在承包的厕所里。“让儿子接受城里的教育,以后不为生活辛苦。”夫妇俩说,这是支撑他们苦中作乐生活下去的最大动力。
“城边”系列将镜头对准生活于中国大城市边缘的“小人物”,他们大部分是徘徊在城市与农村夹缝中的农民工群体。对他们生活境况的记录,显示出媒体对中国在快速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关注。
触摸中共十八大开幕前的中国舆论脉搏,从官方到民间,从报刊到网络,媒体不约而同地将视角延伸至更深广的民间,倾听、集纳、反映民众心声,汇聚成一股呼吁“从人出发”的强大舆论场。
7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署名“任仲平”的文章《转变,现代化历程的关键性突破》,文章指出:“十年,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在人落脚,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交汇成激昂的时代主旋律”。
“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用?”“任仲平”这样发问。文章回顾了发生在2003年初的非典危机,正是这场危机让中国重新审视发展的本质,当年秋天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中共十八大开幕前一天出版的中国各大报纸纷纷采用了新华社的报道《回应人民新期待》。这篇预测十八大热点的文章,在大量采访和调研基础上,将人们对大会的主要关注归纳为“改革进入深水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五大方面,事事关乎民众福祉。
更多人通过网络表达对中共十八大的关注。“代表微博群”、“网民好声音”、“@党代表”……包括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在内的多家网站都开设了微博、留言等互动平台,让民众与党代表、党代会“零距离“。新华网还在十八大专题页面上设立了“微政府”,网民可以通过“艾特”微政务平台直接“问政”。
“提工资,降税收,降房价,开好会,带好头,管好党,治好国,民有福,幼有教,壮有成,老有养。”一位人民网网友表达了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心声,被很多人转发置顶。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起各种形式的关于中共十八大的民意调查,收入分配改革、医疗保障、教育投入等涉及普通人生活的民生问题关注度最高、留言最多。
“关注十八大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在首都北京影响力颇大的《新京报》近日发表社论说。
“虽然有的留言很琐碎,而且很多是重复留言,但我们都让这些话留着,因为每一个‘网言网语’后面都承载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群体的期盼。”一位网管编辑在自己的微博上说。
这位“90后小编”也注意到“城边”系列图片登上了与十八大相关的页面。她十分期望图片中那位“厕所夫妇”能够在她主管的十八大互动网页上“艾特”党代表,因为数量已过2.5亿的中国农民工已经有了自己的党代表。
据悉,中共十八大代表中首次出现农民工群体。在这26名农民工党员中,有来自重庆的康厚明,他同时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已是重庆建工第一市政工程公司路面处农工班班长的康厚明,多年来奔波在城市和乡村的夹缝中。
“这几年我接触过好多受伤的农民工,真的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合理的赔偿。”康厚明在自己的微博上留言。如今,他在工作之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农民工争取各种权益。
舆论认为,中国民众对于中共十八大的关注和期待,蕴含着对改变自身境遇及未来预期的期待。同时,满足人民需求,回应人民呼声,增进人民福祉,也关系到13亿人的政治信任和中国现代化的前途。
“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大政方针将会更顺应时代、更符合民意。”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赵成根说,这是呼声,更是使命。
“把执政者宣言化为更真实的民生幸福,让13亿人的社会活力涌动迸发,那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就在我们共同‘站立’处。”《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说。(记者 李云路 蔡敏 许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