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聚焦
|
奋进的农村 希望的田野
Updated: 2008-09-24 18:33
三、现代农业篇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河南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郑州农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把郑州建设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郑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郑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等一系列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现代农业的整体布局,建设目标和保障措施。在空间布局上,以市区为中心,呈放射状圈层分布,依次为都市农业圈层,近郊型农业圈层和远郊型农业圈层。在建设内容上,主要是培育八大主导产业,建立十大生产基地,建设二十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扶持五十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十大批发市场,以此带动农村生产力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郑州市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一是以畜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奶业生产和规模化健康养殖,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的比重达到46%,接近农业现代化国际水平。二是种植业变粮经种植结构为多元化高效生态结构,名特优新的蔬菜、瓜果、花卉、中药材、牧草生产基地规模稳定,效益成倍提高。三是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在有关产业政策支持下,以速冻食品、方便面、啤酒、面粉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产品配送为主的农业商贸物流业,以休闲体验为主的观光农业迅速崛起,成为现代农业的优势业态。 (二)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以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为重点,从工作部署、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积极推进,不断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一是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利化质量。稳步发展以管道输水,渠道防渗技术为主的节水工程,累计建设节水灌溉面积153.96万亩。同时,在丘陵山区建设集雨水窖50200万个,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77.59万亩,巩固了水利化成果,全市水田、水浇地面积占据耕地面积的43.3%,其中旱涝保收田面积为245.16万亩。二是增加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扩大农机装备,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发展农机服务产业,促进跨区农机服务,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进入中级层次。保护性耕作,玉米收获机械、设施农业机械迅速发展。三是农业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信息设施逐步在农户中普及。在新农村示范村宽带入村率达到92%,全市远程教育网已通到每个建制村。商都农网、中国郑州农业科技信息港、河南兴农网等为农民获取信息搭建了平台。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郑州市以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营水平,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郑州市相继制定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关于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自2003年以来每年拿出500万元,从2008年开始每年拿出2500万元作为对龙头企业扶持的专项资金。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涉及领域有新的延伸。目前,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16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40家。这些龙头企业有种植型、养殖型、加工型和流通型,其中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有78家,年销售收入达到158亿元。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入力度,强化设施农业基础性建设,提高园区技术含量,完善园区的高新科学技术示范展示,传承文化和休闲观光功能,全市2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2个进入国家级园区行列,有5个达到省内一流水平。近年来,郑州市龙头企业集聚度显著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条和配套服务行业逐渐延伸,形成了食品工业集群、饲料工业集群、乳品工业集群、流通产业集群和现代示范园区集群。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共建立各类农产品基地170多万亩,促进了农林牧渔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带动本地及外地136万农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批农户走上了小康之路。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生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郑州市采取扩大无公害基地,强化质量检测和严格市场准入三大措施,严把农产品生产、市场检测和市场准入三关,推动郑州市农业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之路,努力提高农业竞争力。一是把好生产关。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了4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0万亩,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共有76个农产品通过产品认证,其中无公害产品27个,绿色产品43个,有机产品6个,结束了河南省无有机产品的历史。二是把好市场准入关。2003年以来,相继实施了蔬菜、猪肉、水产品和水果市场准入制度。三是把好市场检验关,建立市、县(市)两级,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产地三层的检验检测制度,对准入范围的农产品品种实行上市前的检验,对外地进入郑州市的产品实行24小时定点集中监控。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予以销毁处理。四是实施四项制度,即基地检测通报制,农产品销售摊位公示制,市场准入制,加强群众和舆论监督,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的检验检测制度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郑州市市场自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农业部每年抽检结果郑州市合格率位居全国一、二位。 四、新农村建设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的需要,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于2006年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工作。一是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在全市2285个建制村中选择104个村作为重点示范村,选择1000个村作为整治村,针对各村实际情况,开展“五通、四改、三有、两建、一强”建设,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生产条件,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树立鲜活的典型,以点带面,分层次推新农村建设工作。二是实施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按照城中村抓规划,城郊村给政策,纯农村抓产业,贫困村抓扶贫的策略,要求143个城中村3年内完成城市改造任务;近郊村加大生产结构调整力度,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纯农村以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为抓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大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标准,实施整村推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三是城乡统筹,加大投入力度。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2006年全市财政向“三农”投入28.5亿元,比上年增长42%,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4.1%。2006、2007两年,向新农村示范村投入60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12亿多元,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