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聚焦
奋进的农村 希望的田野

Updated: 2008-09-24 18:33

两年来,郑州市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个重点示范村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特色高效农业,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实力。改造后的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功能得到完善和提高,村内通组通户道路硬化,排水通畅,垃圾集中收运,四旁绿树花草,夜晚路灯明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和城市文明。104个示范村都制订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现了路通电通,电话入户率达到92%,宽带进村率95%以上;农民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两年累计培训20余万人次;民主管理有新发展,建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100个,落实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1000个整治村工作全面铺开,村内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电力、沼气、垃圾污水处理、卫生设施、文化设施和村庄绿化等项建设依次展开。

在加快示范村、整治村建设的同时,全市新农村建设工程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卫生保健、敬老院和人力资源中心市场等九项建设蒸蒸日上。郑州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郑重决定,通过全市上下的积极努力,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全市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五、新型农民篇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对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农村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农村中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主经营的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农村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体制下培养农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农业走向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此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明确提出扶持农民专全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村,扶持农民。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470个合作社植根于中原沃土,社员总数达到4.5万个,带动农民8.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多样化、服务区域、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越来越高,组织运行日趋规范,在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法人地位,能够与龙头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国内外其他企业同台竞技,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市注册的合作社有197个,占总数的41.6%。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强大的“抱团增量”效应,在购买各类生产资料时可以节省开支,在销售产品时有利于合理提价,为社员增收节支。2007年全市农民专作合作社共增收节支1.77亿元,社员家庭人均1126元,相当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以上。三是合作社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社员生产能力;普遍推行统一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有利于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社员的生产经营效益。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大学校。合作社通过聘请专家能人讲课,内部交流生产经验有效地提高了社员的科技文化水平。同时,社员亲身参与农产品生产经营,有利于增长经营才干,一代新型农民,正在合作社中孕育成长。

(二)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力度,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近年来,郑州市农村义务教育取得新成果,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3年,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例达到86.3%。为了持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制订培训规划,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以农业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务工服务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能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已培训绿证人员29.2万;培训科技示范户4.1万户,辐射带动周围农户30万户;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转移就业5.8万人。农民素质的提高,为实现从小生产者到新型农民的嬗变奠定了基础。

六、科技创新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仅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动力源泉,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着力点。近年来,郑州市按照国务院“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本着效益优先、注重生态、强化服务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建成了郑州市植物脱毒复壮实验、郑州市蔬菜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郑州市奶牛胚胎移植工程技术中心、郑州市水产重点实验室等4个重点实验室,培育出了一批农业新品。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断加大。1999年以来,全市研制各类农业科技成果106项,省部级成果奖的20项。优质种子种苗的科技创新,确立了优质小麦、蔬菜新品培育工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萝卜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技术研究解决了世界性萝卜杂交制种难题,居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优质麦加工利用技术已广泛在生产中应用,各类专用面粉、配粉配麦新产品、营养花色挂面等20多个品种、100多种规格的产品占领了国内外市场。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县两级农业推广体系部门建立起了23个专业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站,通向各类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开展公益性服务。市农业系统建立完善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高级良种繁育中心和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测中心等六大中心,为各类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站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强技术后盾。充分发挥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在全市形成了由国家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有农业科研、教学部门、高效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的力量多元化、服务社会化、形式多样化的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有了较大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是郑州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它将作为郑州又好又快发展的珍贵档案,永远留存在历史长河中。回顾过去,成就斐然;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随着郑州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郑州农村的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城乡面貌将显著变化,人民生活也将会更加美好。

(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