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经济发展
再造"北大仓" 黑龙江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

Updated: 2008-10-07 11:49

在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工人们在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9月23日摄)。 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1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登上1000亿斤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目标,这意味着到2012年,“北大仓”将提供全国十分之一左右的粮食产量。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我国东北的松辽流域和三江平原,是世界三大块黑土地之一,被称为“北大仓”。在这块黑土地上,黑龙江占了总面积的61.1%。

60年前,黑龙江的粮食产量只有50亿公斤。30年前是100亿公斤。2007年达到了396.5亿公斤。

今年,黑龙江省决定,启动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要让粮食产量登上1000亿斤大台阶。

细分析,把增产潜力反复推敲

要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必须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千亿斤的产量关键在黑土地上。

种黑土地的农民说:“咱这儿的土,拿到山海关以里,那就是肥料!”被称为肥料的黑土中,有机质含量高达7%—10%,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

尽管如此,黑土地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是黑龙江现有耕地中,旱涝保收的水浇地面积,包括水田和节水灌溉的面积不到总面积的20%,也就是说还有1.3亿亩耕地处于靠天吃饭状况;二是黑龙江农垦区亩产和周边农村相比,垦区大豆平均亩产高出地方农村50公斤,小麦高出100公斤,玉米高出150公斤,水稻高出200公斤。

今年新到任的省委书记吉炳轩,连续数十日奔波在黑土地上。在近期召开的省委会上,他说:“我省土质十分肥沃,但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特别是水利设施严重不足,抗灾能力不强,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如果解决得好,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全省粮食产量登上千亿斤大台阶是完全有可能的。”

黑龙江省著名耕作学家、86岁的老教授沈昌蒲长期与黑土地打交道,在谈到提高黑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时,她说:“黑土地的现有问题,并非无解的难题。现在的关键是,找到合理利用并能更好地释放黑土地资源优势的方法。”

“黑土地的增产潜力,既蕴涵在优势中也蕴涵在劣势中。”省农委负责人说,黑龙江土地资源优势非常突出,全省现有耕地面积近1.8亿亩,占全国耕地的1/10;不仅面积大,土壤肥沃,而且集中连片,特别适合大机械标准化作业,适合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精髓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日前,黑龙江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水利的决定》。“加强以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把抗旱排涝的问题解决好,加快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田面积,才能把土地资源优势有效发挥好。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人为的努力,实现总产千亿斤。”这是决策者和农业专家们的共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