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经济发展
再造"北大仓" 黑龙江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

Updated: 2008-10-07 11:49

定措施,用科学提升黑土产量

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是在不增加耕地面积前提下,靠提高单产增加粮食总产量。

目前,省政府已抓紧制定增产100亿公斤粮食规划和措施,《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规划》已制定完成。开始启动实施1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50个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组建,培育农机大户;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开展千亿斤粮食高产攻关,加快农业技术组装配套,抓好玉米、稻、豆、麦、薯五大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推广。

如今,全省旨在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四大工程”建设已见成效。农田水利工程,近5年全省投资47.5亿元,新增旱涝保收田1373万亩;农机化工程,全省组建813个农机作业合作社,扶持发展农机大户1.2万户,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82%;地力培肥工程,全省多数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开始由降转升,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植保工程,加强预测预警网络、服务队伍、先进药械和现代防控体系建设,实现了各类生物灾害不蔓延、不成灾的目标。

为挖掘增产潜力,全省不断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普遍建立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农民学习标准化知识的课堂。现在,全省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水稻两段式育苗、水田控制灌溉技术等47项高产高效新技术,应用面积达3050万亩。与此同时,组织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黑龙江垦区,与地方县(市)开展合作共建,推进农机作业向农村拓展、农业技术向农村延伸、生产服务向农村覆盖,带动农村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金秋时节,在黑龙江垦区红卫农场万亩超级稻攻关示范点,54岁的种粮大户郭文深说,他通过不断学习应用科学种田技术,水田面积由过去40亩扩大到现在的500亩,水稻亩均产量由过去的400公斤达到现在的650公斤。水稻种植户崔文臣去年水稻亩产达到996.9公斤,创下了全国寒地水稻新纪录。由于他种田技术好,农场聘任他为水稻技术指导员,使农场48万亩水稻连续5年单产在600公斤以上。

勇探索,拓展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依托肥沃的黑土资源,黑龙江加快了绿色食品和乳业发展的步子。

目前,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7.5%。以绿色食品为样板的标准化种植面积发展到1.5亿亩。绿色(有机)企业发展到489家,其中,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46家。

2007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实现销售收入238.7亿元。今年上半年,已实现销售收入200.8亿元。

绿色食品企业还带动了183万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了贸工农、产加销相联结的绿色玉米、大豆、水稻、乳品和特色产品等8大产业体系。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为黑龙江探索出一条依托资源、优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鼓舞起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信心和热情。

在乌苏里江边,有一个庄园。庄园主人名叫葛柏林。1986年,他来到这片荒原上开始创办家庭农场。现在农场已拥有良田7000亩,林地2000亩,湿地900亩,总承包经营面积达到了1万亩,让昔日的大荒原变成了生态园。葛柏林在为国家生产数万吨粮食的同时,还在“绿色银行”中积累了上千万元的财富。如今,他的家庭农场走上了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目前,围绕建成千亿斤粮食大省的目标,黑龙江正在规划和启动千万吨奶和5000万头猪两个“配套工程”,实现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同步建设。全省规划建设生猪、奶牛、肉牛、肉蛋鸡等优势产区和产业带,加快推进畜牧专业化、标准化和区域化的发展步伐。

现在,全省各地已出现了一批奶牛存栏5万头以上、生猪出栏50万头以上、禽出栏500万只以上的基地县,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全省已形成了500万吨鲜奶和430万吨肉类的加工能力,为粮食转化增值提供了巨大空间。

编辑:邓京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记者 汪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