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阳宗海位于昆明市和玉溪市交界处,湖泊面积约31平方公里,总蓄水量6.04亿立方米,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碧波万顷的海子宛如一颗“高原明珠”,镶嵌在滇中大地上,哺育着沿湖数万生灵。2002年以来,阳宗海近6年保持二类水质。
阳宗海水体砷浓度超标
2007年10月,宜良县环境监测站监测到阳宗海水体砷浓度与此前相比出现异常波动、升高。2008年4月以来,水体中砷浓度持续上升,6月份超过三类水质标准,砷浓度均值达0.055mg/L,超过国家Ш类水限制(0.05mg/L),于是将情况上报省环保局。后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玉溪市环境监测中心即对阳宗海实施加频、加密监测,至同年7月16日砷浓度达0.102mg/L,超过国家V类水限制(0.1mg/L)。7月30日,全湖平均值为0.116毫克/升,超过五类水质标准0.16倍,类别为劣五类。
阳宗海出现了砷浓度超标的污染现象,云南省政府于2008年9月12日宣布阳宗海实施“三禁”:禁止饮用阳宗海的水,禁止在阳宗海内游泳,禁止捕捞阳宗海的水产品。到9月16日,阳宗海湖水砷浓度监测值高达0.128毫克/升,远远超过0.05毫克/升的饮用水安全标准,最高值0.134毫克/升出现在10月1日,随后呈缓慢下降趋势。
阳宗海被污染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在沿湖村民的头上炸开。澄江县阳宗镇海晏村村民李树全说:“太突然了,在湖边住了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听说湖水有毒。”事实上,许多村民都和李树全一样,对“砷”这个名词感到很陌生。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湖边,喝着湖水长大,在湖边游泳、垂钓。现在,这一切都变了,虽然湖水看上去还是那么干净清澈。
砷在环境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砷的化合物均有毒性,“砒霜”的主要成分就是三氧化二砷。
媒体高度关注
2008年9月以来各大媒体、网络均对云南省阳宗海砷污染事件进行追踪报道。从媒体关注的角度来看,该事件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三鹿奶粉事件的重要媒体议程,地方政府被媒体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阳宗海污染事件,最早公开提及的是《2008昆明市环保简报第21期》:“8月19日,我局会同玉溪市环保局、呈贡县环保局、宜良县环保局开展阳宗海流域环境专项检查,‘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公司已于2008年7月16日全面停产至今’”。
8月25日环境保护部的网站转载该文,同日,绿色记者沙龙也转载该文。绿色记者沙龙是中国较为知名的环保NGO——非政府组织,该组织曾于2004年参与组织了当时轰动一时的云南怒江大坝停建事件,可以说是环保领域的先锋。
网上关于阳宗海事件的舆论也不约而同受到影响,媒体要求问责之声不绝于耳。全国媒体爆发,重点问责地方政府。国家级大型媒体也加入报道战团,其中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的重量级报道。此外,省内和省外媒体也进行相关报道或发表评论。路透社曾援引新华社客观事件动态报导,在全球发布《云南高原湖泊阳宗海遭到砷污染》。
谁是罪魁祸首
云南公安机关于2008年9月13日对此事件立案侦查,并委托鉴定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对本案的污染原因进行鉴定。鉴定人根据相关资料,并结合现场调查情况,证实阳宗海水体砷浓度增加不是自然地质因素造成,并排除了砷污染源来自阳宗海入湖河流。
经云南省环保局对阳宗海周边及入湖河道沿岸企业进行紧急检查,排查出8家企业有环境违法行为,并初步确定,阳宗海水体砷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公司。
该公司位于阳宗海西南端,距湖面约1.5公里。有关资料显示,这家公司始建于1996年,最早为乡镇企业,后改制为私营企业,工厂17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富藏高品位风化磷矿区。公司设有硫酸和化肥两个生产车间,停产前已建成硫磺制酸5万吨等生产线多条。
多方鉴定和排查,认为锦业公司是本次阳宗海砷污染嫌疑对象。随后,鉴定人对锦业公司进行了重点调查,包括生产工艺、生产设施调查,发现锦业公司在生产项目建设、涉高砷化工生产过程中,使用砷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的锌精矿灯原料;未建设规范的生产废水收集、循环系统及工业固体废物堆场;含砷声场废水长期通过明沟、暗管排放到厂区内最低凹处没有经过防渗漏处理的土池内,并抽取废水至未做任何防渗处理的洗矿循环水池进行磷矿石洗矿作业;将含砷固体废物磷石膏倾倒于厂区外三个未经防渗漏、防流失处理的露天堆场堆放;雨季降水量大时直接将土池内的含砷废水抽排至厂区东北侧邻近阳宗海的磷石膏渣场放任自流。据此,锦业公司被最终确定为造成本次阳宗海水体砷污染的主要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