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神华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海南“问题豇豆”、云南旱灾、内蒙古和新疆雪灾……进入2010年,自然灾害、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依旧不断。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自2007年8月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以来,各级政府在应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已大大增强,但如何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手段,时至今日仍是代表委员们心中最重的关切之一。
防范为先、物质设备储备要足,避免“雨后打伞”
“去年入冬以来,内蒙古中东部草原赶上多年不遇的雪灾,给牧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格日勒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朝鲁孟说,牧区畜牧业还处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当中,现有的棚圈、饲草料基地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多数牧区棚圈等基础设施达不到防灾标准,保温条件差,寒潮天气出现后牲畜容易因饥寒交迫而大量死亡。
防范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自身条件和救灾物资的储备不足往往使得应对危机的压力备增。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市长吴玉才说,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因为查找隐患的工作不规范、应对不及时,小事端最终酿成大事故,要加大防范机制建设。而因为救援工具、设备较差,加上储备不足,一旦发生大事故,救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朝鲁孟代表建议,国家和地方对易灾牧区加大投入做好水、草、料、饲料加工、牲畜暖棚等重点避灾设施建设,避免“雨后打伞”,损失出现了以后才去补救。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发展牧区现代生态家庭牧场,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增强它自己的抗灾能力。
危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赢得信任规避谣言,要勇敢正视媒体
突发事件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和政府形象的考验。吴玉才代表说,有些突发事件,如生产事故、食品安全在目前经济社会阶段多发,需要建立防范机制;自然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有不可抗拒性,要建立预案,一个良好的预案是保障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保障。
对于信息的透明和舆论的重要性,讨论应急处理机制的代表委员感触很深。提起汶川大地震,代表委员认为,由于媒体及时介入,让谣言和不利信息不攻自破,有效地引导了抗震救灾舆论,显示出以人为本的政府良好形象。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忠林说,在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十分必要,这一点需要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
1月2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太阳山隆能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按照突发事件预案,第一时间,吴忠市有关部门、救援队伍赶到事故地点。在积极开展救援的同时,向新闻媒体及时公布真实的事故信息,消除不良舆论。吴玉才代表说,第二天基本没有不好的信息传播,感谢媒体的真实报道,使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工作开展顺利。“我们要破除媒体参与就是‘添乱’的错误思想,要协调媒体,依靠媒体公布真实信息,一定要让媒体发出真实的声音。”
危机有“本土”性,应对危机也要立足地方特色
“立足预案,也随机应变。”陈忠林代表认为,各地的“一把手”要加强警惕意识,不仅要制定预案,还要随时根据当地、本地甚至国外的情况进行调整。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厅长吴金亮说,内蒙古草原牧区是旱灾、雪灾的多发地区。内蒙古应通过加强标准人工草牧场和饲料基地建设,以建设一小片来保护一大片,大幅度增加饲草料生产的贮备,既能有效防御重大、特大灾害,又可减轻大面积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一举两得。
吴玉才代表认为,还应加强对预案的演练,有些地方对救援行动不熟悉,一到现场就乱,不知所措,导致救援的速度受制。贫困地区在培训和救援设备、工具上投入不足,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按照本地实际备足救援物质,培训救援人员,提高他们的救援能力。
灾害的发生是动态变化的,不同地方事故的发生往往“同因”但需要“异治”。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肿瘤医院院长周琪提出,要调整更新贮备药品的种类,根据不同灾害的种类,为事故发生地提供不同器械、药品。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