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绚丽的广告牌,没有豪华的售楼处,在北京市北五环外地铁5号线和13号线夹角处,一个仅有“北京城建集团”标志的住房工地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
这个低调的工地名为“北苑南区”,是北京市首个公共租赁房项目。一位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明年就能竣工。
记者日前从财政部获悉,公共租赁房的相关指导意见将于近期发布,这表明,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之后的“第四房”将正式浮出水面。
“第四房”浮出水面
作为一种全新的政策性住房,公租房与人们熟悉的保障性住房有本质的区别,专家对此的解释是: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的房主拥有房屋产权;公租房的产权则完全是政府或公共机关所有。同时它又与廉租房有很大的不同:廉租房是面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且住房困难的住户,是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则是为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租房制度丰富了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层次建设,从以售为主向租售结合过渡,从强调对房屋所有权保障转向对房屋使用权的保障。他表示,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通过政府建立保障性住房租赁体系,并且具有几十年的成功建设经验。牛凤瑞举例说,在新加坡,公租房被称作“组屋”,满足了当地80%的人口居住问题。中国的香港特区也通过建“政府公营永久房屋”,帮助30%的贫困家庭实现了“居者有其屋”。未来中国楼市的发展方向就是双轨制,就是市场跟政府相辅相承共同来参与住房的制度。
“其实在2007年的时候,公租房已在深圳等地率先试行,租住对象为收入够不上保障房标准,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人群。”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倪鹏飞告诉记者。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就正式介绍了公租房这一概念。他表示,这一面向“夹心层”的保障房新品种,将惠及一些大学毕业生和在城市就业的外来人口。
据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透露,北京也在2009年8月1日发布了《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类似于“北苑南区”的公租房项目,全市目前共有11个正在开工建设,可提供房源8000套。今年在城市建设区,通过政府公共土地的投放和公共财政的支持,将建设50万平米的公共租赁房,比去年的力度更大。而今后公租房的建设收购力度将逐渐加大,公租房这个产品将逐渐在政策性住房中占主导地位。
黄艳表示,目前市规划委等部门已开始启动研究制订政策性住房空间布局规划,这个规划的编制期限将到2015年,对于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公租房等各类政策性住房,都将进行空间布局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将来公租房的比例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