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河南永城一村支书带领村民大干七年走上富裕路
2010-07-15 11:30:13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河南永城一村支书带领村民大干七年走上富裕路
 
“指着长势旺盛的葡萄”,李金标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记者 唐学波 摄)

河南永城一村支书带领村民大干七年走上富裕路
 
李金标在查看核桃长势。(记者 唐学波 摄)

七年前,这个村在全乡经济落后,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各项工作无法开展;七年后,这个村在全乡率先致富,村民年人均收达到5700元,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这个村就是永城市马牧乡西董楼村。

7月7日,记者来到西董楼村采访,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别墅式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四纵四横八条水泥路相互交错,村庄田间道路两旁栽的绿化树都是法桐树……如果不知道的,还以为走进了一座小城镇呢!谈及本村的巨大变化,西董楼村群众都直夸他们的村支书李金标。李金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在七年时间内就使一个村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被“吭”的村支书

在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吴涛的带领下,记者在西董楼村委会找到了李金标。前段时间村室的远程教育电视机被雷击坏了,他正在和维修人员一起修电视。身材干瘦的李金标说话不温不火,脸上始终带着微笑,仿佛什么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胸有成竹。听说要采访他时,李金标憨厚地一笑说:“别坐在这说了,咱们出去看看吧,边走边说。”说着,他拿起一条毛巾缠在左手腕上,右手提着一壶茶叶水就向外走。

“这些年,我可让你吭得不轻。”刚走出村委会大门,李金标就故作生气地对随行的马牧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吴涛说。

“谁吭你了,这些年你少赚点钱是不错,现在不是干出成绩了,带领群众致富了,你还应该感谢我呢!”对于老李的“埋怨”,吴涛回应着。

原来,李金标以前是做生意的,一个小厂每年能盈利一二十万元,日子过得轻松自在。2003年,由于西董楼村没有村支书,各项工作根本无法开展,身为该村包村干部的吴涛找到了李金标,反复做工作让他担任村支书。最后,经不住吴涛的“软磨硬泡”,李金标答应了。老李有毛病,无论做什么事,不做便罢,做就一定要做好。这七年时间内,他不仅多方面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还把眼光放远,积极规划新农村建设,在村公益事业方面先后累计垫资62万元。用他的话说,“这些年不仅耽误挣钱了,还把老本都砸在了里面,现在村民们都有钱了,他自己却成穷光蛋了”。

助民致富的“小协会”

说话间,我们来到一片蘑菇棚之间。标准化建设的蘑菇棚房整齐排列,中间也都是水泥路,现在不是种植蘑菇的季节,蘑菇棚前后的空地上都种上了大豆。李金标告诉记者,这里总共有52个蘑菇大棚,到秋季时就开始种植蘑菇菌了。他们村产的蘑菇并不直接出售,因为村里建有一个食用菌加工厂,经过简单加工后的蘑菇再出售,利润能增加好几倍。确实,记者在蘑菇棚西侧的加工厂看到,永城市富民食用菌科技专业合作社和西董楼村双苞菇信用互助协会的牌子挂在大门口,村民们就是通过共同协作、互助互惠的方式共同致富。

“我们原来都是一家一户单干,后来发现这样根本没有办法发展壮大,就成立了相应的合作社或协会。”指着门口的两块牌子,李金标介绍,目前他们村共有两个合作社、两个协会,除了刚才的两个外,还有永城市碧香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西董楼村果蔬种植专业技术协会。

在一棵挂满了果的核桃树前,李金标感慨地说:“特别是在种植核桃时,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协会组织的作用。”老李介绍,这块四五十亩的核桃园已经六七年时间了,是村里最早从山东引进的新品种“8518”,这个品种的白皮核桃皮薄高产,可由于不会管理,一直不见效益。成立了协会后,经过专家的讲解与技术指导,这两年的核桃硕果满枝,目前每亩收益可达9000元。这个品种的核桃叶子是生产蚊香的原料,如果充分利用起来,每亩的收益可达1.2万元。看记者惊奇的表情,吴涛介绍:“其实这并不是最好的,西董楼村种植最成功的是葡萄。”

从核桃园往北走,不一会近二百亩的葡萄园就已映入眼帘。记者发现,这里的葡萄管理规范,果实全部用纸质袋套住。李金标介绍,这块葡萄园主要有夏黑、碧香无核和天元奇3个品种,全部推行套袋技术,发展无公害绿色果品。“特别是碧香无核品种,是我们两次到哈尔滨市农垦局考察后引来的品种,在我们本地每公斤卖6元,但在大城市每公斤却卖到近30元。”李金标说,现在,每亩葡萄的效益在万元左右。今年,西董楼村又专门聘请了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管理,明年的效益将达到每亩1.4万元,后年1.8万元。不仅如此,李金标从外地学习了先进的套种间作技术,在葡萄园内套种花生、萝卜、淀粉树等经济作物,每亩地每年又能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

在葡萄园东侧,6座塑料大棚刚刚完工。李金标告诉记者,这6座特色芽菜大棚,是外地客商兴建的,这是他们村从外地招商过来的种植户。去年,这位南方的客商在西董楼村试种一年,四座大棚赚了四五十万元,所以今年他又投资兴建了6座大棚,主要种植香菜芽、香椿芽、板蓝根芽等芽菜。紧邻芽菜大棚北侧,一块30亩的小苹果树横竖成行,这是该村今年新试验的日本红丽丝苹果。吴涛透露,李金标考察了一个项目后,都是先试种,成功后再大面积向群众推广,风险自己承担,利益大家共享。

小村里的“高档”绿化树

不知不觉中,记者步行采访了三四个小时。记者发现,西董楼村的群众大多并不是在自家地里干活,而是在核桃园、葡萄园、芽菜棚等地劳作。对此,李金标的一席话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疙瘩”。

从当村支书开始,李金标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发展规模农业种植,土地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农民一家一户的土地太分散,要想发展规模农业,第一步就必须把土地集中起来。2005年,李金标就把村民的土地统一租过来,每年每亩地给户主400公斤小麦,或者村民以土地入股,加入村里相应的合作社,享受利益分红。平时,村民还可以在合作社的农田里打工,每月工资七八百元。“现在,我们村1050人,除外出打工的村民,其他都在村里打工;村里1500亩耕地,通过土地流转的达500多亩,基本实现了集中利用。”

在参观完西董楼村几个大型养殖厂后返回村室的路上,记者问李金标,一个小乡村是怎么想到在道路两旁栽种法桐树的?老李嘿嘿一笑说:“这既是我们村主要的绿化树,也是我们村的集体收入的一部分。”原来,由于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没有资金投入公益事业,李金标就想方设法,在道路两旁种植了小法桐树苗,等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再把法桐树卖到城市,一棵树就能有五六百元甚至更多的收入。如果全村所有道路都这样规划,仅此一项,西董楼村一年就能增加几十万元的集体收入。

“我现在最大的压力就是村里没有企业,如果想发展壮大,没有企业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下一步我要加大招商力度,面粉厂是我们的首要选择。”谈及今后的发展,李金标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他想通过已初具规模的高效农业种植,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发展苗圃、开挖鱼塘等多种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以滚雪球的形式稳步发展,“最主要的还是让群众的收入增加,这才是我的根本目的”。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 唐学波) 编辑:冯媛


新闻热搜
 
专题
科学发展 创先争优
>> 详细

各地新闻
昨天上午11点左右,北京、上海的UFO研究会的5名专家到达杭州,就杭州出现不明飞行物一事,展开调查,短短一日即无功而返。>> 详细
点击排行
  人社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要拉开合理差距
现代公共关系:北京警方酝酿选拔形象大使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