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30年间,一座座高楼大厦在鹏城拔地而起,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深圳经济特区自建立起,即肩负着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历史使命。30个春秋,深圳坚定贯彻中央建立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破冰探路。凭借“杀出一条血路”的胆识和勇气,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深圳展开了探索实践,这片热土诞生了众多的“率先”和“第一”,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深圳也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成长为现代化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三十而立,成就深圳”特别策划,全景式展现深圳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敬请垂注。
6月18日,总投资超过130亿,涵盖重大产业、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在内的坪山新区19项重点工程同时开工建设;与此同时,面向全球征集的前海规划方案国际咨询结果揭晓,一个崭新的高标准滨海城市中心区蓝图敲定……
刚刚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响亮提出,特区建设要“追求‘好’、力争‘快’、坚持‘特’、突出‘新’、立足‘干’”。三十而立,深圳经济特区大干快干,新时期的“深圳速度”正在激情演绎。
“深圳速度”造就“一夜城”
1984年,深圳国贸大厦主体工程建设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新速度。“深圳速度”由此名扬海内外,成为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一个标志。
“深圳速度”,“快”字当头。特区建立之初,深圳GDP不足2亿元,2009年,深圳GDP高达8201亿元,跃居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是建立特区之初的4000倍,GDP年均增长25.8%,深圳由此获得“一夜城”的美誉。
“深圳速度”,演绎的是又“快”又“好”。深圳经济特区以每平方公里土地产生4.12亿元的生产总值和1.42亿元的财政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高产田”,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评估报告中,深圳综合竞争力连续四年列内地城市榜首。“一夜城”正阔步迈向国家创新型城市。
实干“闯”出“深圳速度”
1979年4月,邓小平对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在这句话的鼓励下,特区建设者不辱使命,敢为人先,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社会管理等领域,一路披荆斩棘,加快发展,以惊人的“深圳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深圳速度”,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实干干出来的,敢闯闯出来的。1983年,2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拓荒牛”拉开了特区建设的序幕,“深圳速度”就此激情上演,一幕幕改革大戏、发展大戏在特区发展史上接连启幕:蛇口工业区管委会推行直选改革,试水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创新;创办国内首家科技工业园、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营科技企业,奠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公推直选公选8名正局级领导,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创新选人用人制度……
实干、敢闯,“深圳速度”的两大核心动力。
1992年1月,小平同志登上国贸大厦顶层,这样评价深圳发展: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深圳的经验就是敢闯。
“快转”:“深圳速度”的不竭动力
30年,“深圳速度”始终动力澎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成为支撑“深圳速度”的一条浓墨重彩的主干。
特区建立之始,深圳依靠与香港毗邻的地理位置,从贸易起家,成为内引外联的“窗口”,进而利用有利的政策条件,加快发展加工工业,第一次经济转型成功;特区建立十年,日益繁荣的工商业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深交所开业,第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深圳发展模式再次华丽转身,成为中国新的金融中心;特区建立二十年,在初步形成结构多元的国民经济体系基础上,深圳搭建起高交会平台,并以此为标志,迈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新增长点的崭新时期,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先后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级企业。今天,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以超过8500亿元的产值和全市GDP三成比重,成为响当当的“深圳名片”。
历经一次次“快转”,深圳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当今深圳,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立体的产业结构形态已经形成,“深圳速度”装上了新的强大引擎。
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