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摇曳波光中的希望:记上林摆渡老师石兰松
2010-08-01 10:44:02      来源: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大意是:那人,那村,那湖。

没错!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美丽故事。

之所以说她是真实的,那是因为故事的背景实在太普通:它就发生在中国南方城市中一个小镇的普通男子身上;之所以说她是美丽的,恰是因为故事发生地的那一片湖面波光粼粼着实眩晕了笔者的眼,其实陶醉笔者的,又何止是美丽的风光。

25年的岁月于他而言,本应是绚烂如花的年华,但选择作为“船夫”老师,却给了他另一番清心寡欲的光景.

男主人公石兰松。25年来,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明晨六点,大龙湖畔,不见不散!”

对他来说,这句话的约定虽然不是和爱人之间的浪漫,却在长年累月的积淀下,造就了其心境的升华。

这约定言语的另一头对象,正是大龙湖畔的一群可爱的孩童。石兰松的学生,同时,也是他培育的点点希望。

说到这里,笔者认为,有必要向走进此故事的看官,介绍故事背景的进一步信息——学校的情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小学刁望教学点,这仅设有两个教室的“学校”,位于“山的另一头”。如若穿越这座山,对于石兰松的那些学生而言,既太花费时间也非常的危险。于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他砍掉家里的几棵大椿树,做了一艘较大的木船.从此,石兰松每天用自家的船摆渡接送学生上学、放学,风雨无阻。

“我现在每日固定接送内泽庄的4名学生,他们其中有两个是一年级的学生,韦珏妃和陈德,都是八岁的孩子;另外两个孩子分别是7岁的陈燕芝和5岁的陈玉,他俩则都是学前班的”石兰松讲述他和孩子们的“摆渡生活”时,眼中闪烁着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我以前有在这片湖上‘护送’过8名天使,最多的时候,是13位。我在这片美丽的湖面上充当天使的守护神已有约莫25年的光景。有心人帮我统计,我已在这里摆渡了18000来回。”

诚如笔者此前所言,石兰松是主动承担起摆渡志愿者这一角色的。因此,这艰苦而又枯燥的工作,没有任何金钱或其他物质上的报酬。甚至于,我们这位老师还要自己掏腰包建造摆渡的工具:独木舟!

石兰松告诉笔者,至今为止,在这片他来回摆渡的湖面上,他已“消费”了8支独木舟。计算起来,平均每只独木舟的使用寿命,大约可维持3年。

“刚开始的时候,我是砍掉我们家后院的大椿树,用以做这独木舟。后来,就只好自己掏钱买木材来建船了。我记得,刚开始买木材建船的时候,大概花了我300元的积蓄,当时,我每个月的工资为120元!”石兰松告诉笔者时,傻呵呵的笑着,那股憨厚劲儿,已鲜少能在他这个年纪的其他男人身上看到。

镜头对准我们这位男主人公。现年45岁的他,看起来并没有他这个年纪的大多数男人身上所共同拥有的油滑和世故。纵使,他脸上的沟壑已明显地告知世人:他经历的生活沧桑和岁月蹉跎。

过于平淡的故事中主人公,应该是引不起任何人的兴趣吧,即使其中的点滴感动可以谱成让你我心头一颤的动人乐曲。笔者毕竟也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一员,之所以会在此向“各位看官” 讲述这样的故事,恰恰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并不仅仅有着坚持摆渡学生上课的故事。

在这片景致如画的大龙湖上,因为石兰松,曾经上演发生过许多“极具戏剧性”的“救人抢险”的场景:

19926月,一对情侣划着小木船来到了大龙湖中央,木船突然翻了,他们俩落到湖里,在湖里挣扎着喊救命时候,被放学路过的石兰松救起。最重大的一次救援工作,则是发生在1997525中午,17名中学生,自发组织到大龙湖游玩,拥挤在一只小钢板船里,当船划到湖中央时,因人多不慎,不幸落入了13深的水中。当中有一个半的学生不会水性,拼命地在水中挣扎,17条生命危在旦夕。当时石兰松渡船路过,看到此景,其毫不犹豫地奋力向出事地点划去。左手一个右手一个的把落水的学生送上了船。由于抢救的时间及时,17条生命免于劫难。2003年,一名4岁的儿童,跟随祖母到湖边洗衣服,不慎滑入2多深的湖中,沉入湖底。当时石老师正好放学送学生回家,闻到求救声后,他马上把船停靠岸边,把学生卸下后立即划船过去,顾不上脱身上的衣服,卟咚一声跳下了水,潜入湖底把孩子救上岸来。

“在摆渡过程中,最让我心有余悸的事件,还是20046月的那次‘经历’”石兰松说道,“当时湖面刮着暴风,波浪翻滚,我载着6个孩子出发。”由于逆风行船,学生们撑开的雨伞如饱张的风帆,使船顺风朝着背离学校的方向飘行。船被吹到湖中心时,湖水开始向船内倒灌,我们大家都慌了。当时,我几次尝试靠岸,但其时岸边风最大,船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吹翻。故为确保学生安全,我只好调转船头让船顺风行驶,边行边等风停。”

“那天上午小船向着背离学校的方向越飘越远,直到风力减弱后我才敢才小心翼翼地把学生送到学校。”石兰松继续讲述那次对他来说着实惊心动魄的历险,“现在我有经验了,一次只载2-3人,且每次摆渡前,都让年长的与年幼的混杂着做,以便让年长的学生能管住年幼的。”

热心的老师,在美丽的地方,谱写了美丽的故事。如果您有兴趣进一步走进故事的主人公,更深地了解“那人,那村,那湖”。请继续和笔者往下看,相信您会“不虚此行”。

石兰松,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非常清楚良好教育的重要性。

19857月,20岁的石兰松高考落榜,本打算回母校西燕中学补习,由于内泽屯小学老师病重,西燕镇领导决定将内泽屯小学与刁望小学合并成刁望教学点,并动员他回去当代课教师。当时,代课教师每月工资仅36元。

1993年,石兰松的代课工资虽提高到每个月120元,但帮学生垫付学费后,也所剩无几。三弟石兰军从广东回来,看到哥哥清贫的日子,便推荐大哥去外面打工,并帮哥哥联系以家中外合资服装厂。然而,湖边学生晃动的身影映入眼帘。石兰松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继续留下来。

虽然学生们的感激让老师心中温暖,但摆渡也给他带来了不少困扰。作为一个山村教师,微薄的工资让他的家庭无法摆脱清贫。“我大儿子初中毕业时一直想读中专,但我当时月工资只有250元,没有办法供他继续读书。”石兰松一说起大儿子就面露愧色。

故事发展的趋势始终美好和光明:2005年石兰松终于从代课老师转为了正式老师,工资也涨到了1000/每月,且将稳定得到提升。

此外,对于大儿子的愧疚,一直盘踞在石兰松心中挥之不去。这也让他更重视了对小儿子的关心和教育。

“他总是教育着我要真诚,要诚实,要做个负责任的人。当谈到父亲时,老师的小儿子石福川腼腆的说。

是的!这是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发生的美丽故事。

25年,一批又一批孩子在石兰松的培养下走出了大山,而他始终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石兰松说,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拥有一艘铁船,一艘在风雨中不再摇摇晃晃、保证学生安全的铁船。

足以让笔者慰藉的是:我们的同事之前以英文的形式在《中国日报》讲述石兰松老师的故事后,一名在上海经商的新加坡热心人,随即致电表示深受感动,并提出愿意资助老师一艘铁皮船。

我们有理由相信,关于石兰松的“美丽故事”,将不仅仅闪耀在这片美丽的大龙湖上,它会延伸到更多人的心中……

来源: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记者 黄菲菲 黄昭华) 编辑:冯媛 

 

 

 

 

 

    


新闻热搜
 
专题
科学发展 创先争优
>> 详细

各地新闻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近日在山西调研时指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在基层、落实靠基层。>> 详细
点击排行
  京公租房租金高过市场价让人看不懂、想不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重点在基层、落实靠基层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