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 (CPI)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
不过,这些统计数字给百姓的感觉是抽象的。实际感受呢?素日吃菜离不开葱姜蒜的凌先生发现,饭桌上少了熟悉的味道,遂提出 “抗议”,却遭身为 “后勤部长”的妻子反驳:“现在什么行情?你自己去买买看! ”日常开销项目下的买菜预算增加,随即摆上家政议程……
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虽不能全面反映宏观经济面,却是老百姓对经济冷暖的直观感受。感觉到的CPI,和算出来的CPI一样,值得好好研究。
葱姜蒜暂别餐桌
清晨六点半,主妇王阿姨去买菜。
她对菜价的变化,堪比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对数据的熟知:鸽子蛋从每个2.8元,涨到了3元;芦笋从每斤7元,涨到了11元;鸡毛菜还好,每斤只涨了0.5元。儿媳最爱喝的骨头汤,主要原材料汤骨也从每斤8元涨到了11元……
在水产摊位前,王阿姨停留的时间最长。小孙女爱吃虾,但一路看涨的价格,让她跟老板之间少不了一番“沟通”:“怎么120元一斤了?前几天还110元。涨这么快?”摊主很实在“我们也不想涨太快”,他告之小河虾从4个月前20多元一路涨到现在的120元却是现实。
翻翻小账本,王阿姨说,一个月前每天菜钱只有10多元,现在随手一买就是二三十元。再加上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100元花起来,几天就没了”。吃饭时,17个月大的小孙女吐一口饭,王阿姨忍不住唠叨:“乖囡,东西挺贵的。 ”
对于王阿姨而言,知道却无法理解的消息是,7月份蔬菜价格上涨了22.3%,粮食价格上涨了11.8%,肉禽价格上涨了4.1%,猪肉价格出现大幅增长。CPI创了年内新高,经济学家们倒不担心。有评论说,CPI已是强弩之末,最晚将从11月份开始回落。国际粮价波动和国内灾害,暂时还不会对年内CPI构成显著影响。而王阿姨想的只是,那些暂别餐桌的小菜,什么时候可以以平价姿态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