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好通胀预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已连续10周上涨。其中,蔬菜、猪肉、鸡蛋等价格也逐步攀高,农产品价格上涨就像“击鼓传花”,此伏彼起。作为与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活必需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对于管理好通胀预期意义重大。农产品价格为何一涨再涨?对农业生产和城市消费有多大影响?会不会带来连锁反应?稳定农产品价格,政府应当有哪些作为?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菜市商场、居民社区,就如何看待农产品涨价与管理好通胀预期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编者
菜价涨了,种菜成本更高,菜农赚得并不多
38岁的董春国是山东寿光文家镇董家屯村人,种了近20年的蔬菜。这两年,他就是靠着一年好似一年的菜价,供孩子上学,维持家里的生活。
董春国去年新扣了两个大棚。今年7月末,棚里的樱桃西红柿和尖椒刚采完上市,他就立刻又种上了大西红柿和五彩椒。“今年的菜价相当可以,春天那会儿价格能比往年高上30%。价最高时,樱桃西红柿出棚就卖到每斤4元。”虽然后来价格下来了,但2万斤的产量、平均每斤3元左右的价格还是让他的毛收入达到6万多元。
但董春国并没觉得自己赚了很多,原因是“成本太高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土地——去年新扣的两个大棚占地7亩,其中2亩是从别的村民那儿转包的,每亩费用800元,一共1600元,比上年贵了300多元。
种苗——过去是自己育苗,现在都是工厂化育苗后农民购买。今年西红柿的种苗每棵价格已达到0.8元,一个棚光苗子钱就要3000多元。
农药、化肥——现在对蔬菜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成本要增加;用于打虫、杀菌、防病毒的高效低毒农药,一周打一次,一季下来差不多就要1万多元。
人力——家里的劳动力只有他和妻子,农忙时要雇人帮工。去年冬天最贵时一个人工也不过90元/天,可今年涨到140元/天,还不见得能雇到技术熟练的。
再加上农膜、草帘子的支出和水电费用等,各项成本已占毛收入的一半以上。董春国说,这还没算他和妻子的工钱,不然盈利会更少。
董春国对记者说:“俺虽然买菜不花钱,但买猪肉、鸡蛋、馒头,哪样钱能少花?现在什么都在涨价,你们城里人肯定不希望菜价涨,可农民是盼着菜价越高越好,俺们的吃穿用全靠着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