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暴利”是一大推手,农民在产业链中仍处弱势
“粮食、蔬菜、鸡蛋等农产品今年轮番涨价,涨价形成机理比较复杂,不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成因各不相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
菜价上涨,除了种植成本推高外,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年的倒春寒、夏季水灾等,一方面造成蔬菜减产,一方面给流通带来困难,运输不畅无疑会加剧蔬菜价格波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另外,部分地区城市化扩张加速,原有的专业菜地面积减少,相对稳定的蔬菜供给机制被打破,也是造成菜价波动的原因。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菜价居高不下,除了上述原因,流通环节的因素影响更多。董春国所住的村子,离寿光蔬菜物流园只有1公里多距离。村民可以等着收购商来村里收菜,也可以自己把菜拉到物流园去卖。自己去卖,每斤能多得1角钱。对这1角钱的差价,董春国倒也想得开:“人家收菜的人也得赚钱啊。”
目前,我国大部分蔬菜从田头到餐桌,一般要经过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农贸市场(早市、超市)等5个环节。今年一项调查显示,1斤芹菜农民以0.3元多的价格卖给收购商,到了批发市场环节价格就变为0.6元,到了二级批发价格已涨到0.8元,经过零售环节加价,农贸市场上的价格能达到1.5元。
可见,在蔬菜的产销链条中,菜农得到的地头收购价仅为零售价的20%—30%左右,批发价则约为零售价的一半,终端零售才是获利最大的流通环节。程国强说,农产品价格上涨后,部分农民确实收入比以前好了些,但他们分享到的利润依旧非常低。一旦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批发和零售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维持利润水平,由于农民的种植成本相对固定,收购价降低就必然使农民收益受损。
在郑风田看来,“流通暴利”的存在,表面看是国内农产品利益分配失衡,实质问题还是农户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过于分散,议价能力弱,农民在产业链条中的弱势地位仍然没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