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我国投资渠道相对偏少的背景下,基金投资已经是一个涉及到千家万户的话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基金投资者账户数已超过1.9亿户。当公众将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产交给基金公司打理时,一个巨大的反差引起了他们的质疑:上半年,我国基金业盈利同比减少168%,管理费收入同比却增长19%。
“基民巨亏,基金稳赚”的局面将公募基金的收费模式再度推上风口浪尖:为何损失要基民独自承担?固定费率是否合理?费率高低由谁来定?
基民亏损 基金公司“旱涝保收”
根据基金半年报测算,今年上半年基金合计亏损4397.53亿元,与去年同期盈利6424.76亿元形成巨大反差。同期,60家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合计149.06亿元,同比增长19%。
“将管理费与基金亏损进行比较,是不是合理值得商榷。”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基金分析师闻群说,基金管理费是按照基金规模固定收取,管理费增加只能说明基金规模增加,而不是决定于基金投资收益。
目前,我国公募基金按照固定比例计提管理费。一般而言,偏股型主动投资基金年费率多固定在1.5%,投资多个海外证券市场的QDII基金年费率为1.5%至1.8%,而固定收益类基金为0.6%至0.8%。
从制度上看,将管理费增加与基金亏损进行类比似乎过于简单;但从基民角度看,基金经理亏了基民的钱,管理费却一分不少,似乎不公平。
“股市下跌,基金亏损,如果管理费降低,那基民没话好说。但基民亏这么多,那些30岁左右纸上谈兵的基金经理却‘旱涝保收’,只发一条短信表示理解,感觉心里很不平衡。”基民邢斌说。
今年初,一家国内大型券商的研究人员集中投奔全国各家基金公司。其中一位坦言:“我们判断2010年股市将不尽如人意,券商是‘靠天吃饭’,收入水平将明显下降;而基金只要保持一定规模,加上不断新发基金产品,就能维持不逊于2009年的收入水平。”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资深基金经理刘磊说,我国目前基金的设立方式和收费模式,均最大限度隔离了基金公司收益和基民收益之间的关系,目的是防止基金公司为了高收益而违规操作。现实中,这一制度设计在防范违规操作方面作用有限,却导致基金公司与基民之间利益关联性过低,也不利于强化基金经理对公司的忠诚度。
重新轻旧 规模比效益重要
基金公司被称为“职业投资人”。然而在固定费率制度下,他们首先追求的是规模。上半年,国内规模最大的指数基金嘉实300亏损额位列榜首,再次反映了规模不等于效益的现实。然而,对基金公司来说,规模就是收益,扩大规模成为基金公司的核心追求。
“基金公司普遍‘重新轻旧’,不计成本地发行新基金,而不是努力做好老基金的业绩。”刘磊说,一般一只新基金前一两年的管理费只够收回发行成本。另外,新基金也更受产业链上其他机构欢迎。在销售环节,银行的客户经理迫于营销压力,更倾向于向客户推荐新基金,而不是收益好的老基金。
基金业“规模至上”的追求,显然与基民的需求格格不入。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种不合理局面,主要是因为基金管理费提取办法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