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时举例,某市一年搞了二十多个活动,群众反映强烈。卢展工说:“筹备、举办这些活动,要花多少精力,花多少钱,人民群众又能从这些活动中受益多少呢?”
卢展工一席话,将众人目光引到了“节庆现象”上。各地节庆活动到底多不多?有没有实效?
背景 卢展工批一些地方“活动”过多
近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在南阳、信阳、洛阳调研时,再次谈到领导干部作风转变问题。
11月8日,省会各媒体刊发卢展工讲话精神,其中提到目前颇为流行的“节庆现象”。
卢展工说,当前各种论坛、节会、庆典等活动过多,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如果领导干部每天都忙于参加各种活动,那么工作怎么办?对于这些活动,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理一理。有些活动也很重要,但一定要少而精。”卢展工说。
卢展工甚至举例,我省某市一年内举办二十多个活动,这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对这个问题各地都要认真反思,引以为戒。”
现象 各地官办节庆活动五花八门
卢展工关于河南“节庆现象”的一席话,引发外界关注和网友共鸣。
网友“洛风来兮”发帖,省内最近几年节会轮番上演,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对地方经济究竟带动有几何,这个问题值得商榷。比如,不久前河洛文化旅游节刚悄无声息地结束,开封菊花节、云台山国际旅游节和第八届少林武术节等又开始,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对此,河南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专家张新斌研究员说,河南各地节庆活动过多现象,的确存在。
他以自己为例,上个星期,他刚在固始参加第二届中原根亲文化节,这个星期,又要到焦作参与一个论坛。
搜索见诸报端的节庆活动,可谓稀奇古怪,五花八门。
除去那些以地方历史文化名人为名义的节庆外,产樱桃的地方有“樱桃节”,产袜子的地方有“袜子节”,产板栗的地方有“板栗节”。总之,能与自己这方水土特色挂上钩的,都可能被打上节日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