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工程”是壹基金资助公益组织的主要方式,于2008年起推出,寓意为“携社会之力,千万资金扶持公益典范”,每年评选出10家以内优秀公益典范组织,并颁发100万元资助金。
壹基金工作人员在回复本报记者有关运行情况的问题时表示,11月初刚刚举办完第三届壹基金典范工程颁奖,17家公益机构入选并将在未来得到来自壹基金的资金资助、组织能力建设、机构推广等各方面的扶持和帮助。
民间慈善组织期待摆脱身份瓶颈
壹基金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壹基金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是在提速阶段遭遇的身份瓶颈,正如李连杰所说,“并不是遇到了红灯和绿灯,而是遇到了黄灯”。
壹基金一直希望转型为公募基金会,这样便于公众理解,也有利于更有效率地实现壹基金传播创新的、人人参与的公益文化,搭建公信透明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平台,并尽可能地为各种自然灾难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从而实现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这一使命,顺应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民众对壹基金不断提高的需求。
本报记者日前采访的一些研究我国慈善制度的学者、业内人士均表示,壹基金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王汝鹏指出,目前政策环境下,我国对于民间组织的规制比较严格,个人想做慈善很容易,但想成立慈善组织就不是很容易,虽然成立非公募基金会的资金门槛是400万元就可以,但还是要经过很多审批程序,登记注册制度比较严格。
贾西津认为,我国慈善事业竞争机制没有放开,担心民间参与公募基金会运行可能抢占社会资源,就好像担心开放市场竞争,民营企业会抢占国企的资源。社会已经普遍接受自由竞争有利于经济市场而不是危害市场的原则,但在慈善资源市场上还不能接受这个理念,政府仍然要以行政方式保护大型公募基金会的垄断地位。对民间申请公募基金会限制过多,是一种制度上的扭曲,缺乏竞争也会造成法律上的监管无力。
虽然大环境上制约很多,但是从小环境来说,王汝鹏根据多年工作经历也指出,在中国,名人做慈善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如果想做一个可以公募的专项基金,只要你理念好、有启动资金、有明确公益方向,愿意和有公募资质的公益机构合作,公益机构都是很欢迎的,公益机构也可以借助名人的社会影响和感召力,募集更多资金,扩大机构影响力。
贾西津建议,一方面要纠正管理的理念,放开公募基金会的设立资格,取消身份限制,开放募款资格,形成募款市场的竞争。同时加强行为规制,对慈善组织加强法律监管,建立依法监管的框架。
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共有基金会1800余家,其中公募基金会为991家,而非公募基金会因国家的鼓励政策,从2004年第一家至今,已发展到800多家。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基金会管理处处长刘忠祥指出,这几年,公募基金会增长率远远低于非公募基金会增长,因为国家从政策上鼓励非公募基金会,而对公募基金会不抱鼓励态度。“991家,这个数量已经够多的了。”
刘忠祥指出,公募是向社会募捐,公募基金会数量太多的话,可能会造成公众对慈善捐助的反感。
但刘忠祥也强调,并不是限制公募基金会发展,因目前有影响力的公募基金会不占多数,因此,首先应让现有公募基金会发展好。如果有做得好的民间慈善组织想做公募基金会,还是可以通过的,并不是一棒子打死。
受访的一些学者向本报记者表示,民政部完全可以作为壹基金成立公募基金会的主管单位,“但是这在中国没有先例,关键看民政部能否打破常规,近年来成立的中国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都是民政部作为主管单位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王汝鹏也表示,中国红十字会一直支持壹基金计划能够成功注册成立公募基金会,“也希望以后社会发展到成立基金会的门槛越来越低。”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