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金融时报》独立时事评论员陈杰人3月5日发表评论称,毫无疑问,公平问题将成为中国本次两会的最重要主题之一,而如何推进公平,在政治家和参政者心目中则是各有其径,有人主张扩大农民权益,有人主张推进教育改革,也有人主张普及社会保障,还有人主张政治改革先行。在笔者看来,最现实的策略,应当是尽快推进户籍改革,因为这项工作是实现公平的基石。
全面地看,户籍改革至少应当包含如下方面:一是全面废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公民身份的彻底、全面平等;二是恢复宪法上的迁徙自由制度;三是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让户籍重归人口管理和公民权益证明的本位;四是按照国际法精神,赋予更多外来人种以入籍的便利和自由。
说户籍改革是中国社会公平的基石,也至少考虑到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户籍制度牵涉到人的身份和政治权利这一公平问题的基本面。公平就其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公民权利的获得、认可和行使可能性问题,只是平时被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遮挡太多,因而容易淡化其政治色彩。
其次,户籍管理制度的积弊,使得中国人基于户籍的差异,而在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劳动权、受教育权、控告权等诸多宪法规定的权力方面失之无形。这些基本权利的丧失或者被歧视,造就了中国社会新的不公平。
一个典型的现象是,按照出生地主义这一社会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任何人在其出生地都有权取得当地户籍和公民身份,而在中国的很多地区,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这一原则被异化为血统主义,一个人只要其父母的户籍不在这些地方,即便出生在大城市,也只能回到所谓“原籍”落户,这就使得曾经广被诟病的“出身决定一切”的制度在中国再度盛行。因此,一个人的政治权利,基本上决定于其上辈的身份而非其本人。
再次,中国在促进公平的过程中,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来自于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所催生的障碍。比如说,我们希望给予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以更多受教育机会,但基于户籍的藩篱,绝大多数城市的地方政府都不可能真正彻底做到本地人和外地人受教育权的平等。可以说,很多公平问题,看似容易解决,可一到实际解决阶段,就遭遇到户籍的挡路。
第四,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一直以来在扭曲各类人群的心态,并由此促成了社会心态的分裂和隔膜。城市人看不起农民工,农民工则嘲笑普通市民的市侩,这种冷战的思维,让中国社会成为一道道藩篱割断的分离式社会。因为这种心态分裂,纵然有政治家愿意进行改革以促进公平,也会遭遇强大的世俗阻力。
换一个角度而言,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讨论和实践,现行户籍政策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只貌似强大的纸老虎,有人认为改革很难,其实只要决心一下,改起来也很快。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当前的户籍管理制度,不仅已经成为管理者的一块心病,也成为社会不公平的源头。通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赋予公民以平等身份和迁徙自由权,就会有助于消除人的社会身份标签,同时鼓励竞争,提高社会效率,并且还能极大激发全社会人群的激情,让这个社会重回公平的基础状态。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段若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