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增长” “被就业”,统计数据为何屡屡失真
代表委员建议问责数据造假
中国日报网消息:“明明你口袋里只有50元,却搞一大堆数据证明你实际有100元的是什么人?”
“骗子。”“错,是统计局。”
这是个笑话,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真话”。有人说2009年是个“被之年”,“被增长”、“被就业”成了流行语。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和公众的切身感受形成巨大反差,统计数据的公信力饱受质疑。
这一话题在两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与公众的情绪宣泄相比,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更关心如何改变现状,切实提高统计数据公信力,“数据打架不仅影响政府公信力,还影响政府决策,遮遮掩掩可能造成更负面的影响。”
“有些统计数据是开会讨论出来的”
“1+1=2”是连小学生都会的简单算术题,但在国家关于GDP的统计数据里这个等式却不成立。
去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区市公布的GDP数据总和为153769.4亿元,而国家统计局独立核算的全国GDP数据是139862亿元,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据约1.4万亿元,达9.9%。
而且,这种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国数据的现象已成“常态”:2004年高出 19.3%,2006 年高出3.84%,2007 年高出5.1%,2008年高出8.8%。
“有些统计数据是开会讨论出来的,”一位担任过地方官员的政协委员透露。
虽然“唯GDP”的状况在改善,但目前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的政绩,还是基本依据GDP来衡量的,干部升迁或政绩好坏,很大程度上也系于此,造成“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全国人大代表苏文金建议,应加大对统计法的执行力度。去年,国家公布了新修改的统计法,其中有专门章节提到对数据造假者追究责任。他希望能切实依照法律对数据造假者进行处罚。另外,权威部门出台的数字应该有标准,不要出现两个数字的不一致。数据的准确性不仅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还会影响政府决策。
全国政协委员王少阶认为,统计数据屡屡失真,禁而不止,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不严。他建议对新出台的统计法大力宣传,捍卫统计科学的神圣性,同时建立统计问责制,对明显过错的造假行为,依法给予严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