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国日报》5月27日言论版文章:在华盛顿出版的最新一期《高教记事》杂志(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文中披露了一名美国教授在中国教学半年的所见所想。
来自马凯特大学的富布莱特项目访问学者安琪拉·索拜,是在福建省的厦门大学讲授诗歌。她的亲身经历为中美两国学生之间的种种差异做了很好的注解。
她认为,中国学生在学习上不仅是比
美国学生勤奋,而且是“勤奋得多”。索拜对于她要给中国学生讲授的科目,往往会研究和准备得比较深入,因为她认为中国的学生会提前做好相应的功课、事前进行深度分析研究打好知识基础。而在通常情况下,美国学生的情况则大相径庭,他们基本上是选择“临阵磨枪”,而非课前事先多加准备。
不过,勤奋学习也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索拜的一个学生告诉她说:中国学生在18岁之前是没有童年的,因为他们要不停地学习。有一个学生甚至说自己还是时不时会做到关于高考的噩梦。
索拜说,中国的琴童在练琴时接受的严格管教和纪律约束,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出对音乐的热爱。但有一个学生就反驳她,说大多数中国琴童是被逼学琴的,而且到头来非常恨钢琴。这或许可以解释得通家教类畅销书《虎妈战歌》中提到的一则佚事:作者的女儿是按照中国传统的严厉教育模式培养的,结果孩子的钢琴琴键上留下了孩子的牙印儿。
另一名索拜的学生则指出,中国学生往往“千人一面”,因为他们在高中时期无法表达自我,这也是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普遍特征。
此外,“紧张的学习会使大脑趋于愚笨”这一流行说法并不站得住脚。
索拜这样写道:“一天学习十余个小时,不可能造就不出积极思考、勤于探究的思想者来。”我也同意这个观点。联合国2009年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智力测试对15岁学生的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的总体水平远远超出其他国家学生。PISA测试内容涵盖了阅读、数学和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思辨能力。
如今,索拜在给西方读者写东西,她所传达的内容取材于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并且想做与美国教育的比较。她写道:“无论是从中国身上,还是从我们自己的过去,我们都能学到、重温到‘勤奋学习’的价值。”
中国学生的勤奋令我肃然起敬。我在中国和美国执教多年,这让我坚信:从中国同龄人为追寻成功而付出的努力里,美国学生有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在中国执教的岁月是激动人心的,因为我知道,中国学生课前准备十分充分,而且通过我们之间的对话交流,我的执教水平也有进步。当我的学生们全心投入于学业之中,我会神采奕奕,而我们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氛围分外活跃。
但对于中国所推广的教学方法,我并不表示乐观。学生们告诉我,他们经常上课会感到无聊——但愿他们不是觉得我的课无聊——而且,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沦为被动的记笔记的角色,如填鸭一般拾人牙慧。这很令人遗憾,因为学生们的基础准备工作做得很好,老师们应该相应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深度挖掘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向更深一层探索。
在西方求学的中国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在中国念书,因为西方的老师刺激他们去分析、应用、批判他们的所学。
因此,两种
教育体系的优化综合才能提供最佳的教与学的形式。学生这一边,要提倡勤学;而老师这一边,要配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攻克学科难题,激发学生潜能,打造一流教育水平。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5/27/content_12588416.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天普-清华法学院LLM合作项目法学指导 帕特里克·麦蒂摩尔 编译 张陨璧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