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卢埃林·史密斯
牛津大学能源研究部主任,中东同步辐射光源实验科学和应用委员会主席,在粒子物理理论学方面有着卓越成就,曾获得3个大洲7个国家的奖项和荣誉。记者王珏摄
他们眼中的科学:
“在意想不到的领域发挥不可思议的作用”
诺贝尔奖的得主们一向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地的大学和国家邀请我去演讲、出席研讨会、担任客座教授。我好像同时拥有了两个工作,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开玩笑说。他的面孔你可能并不陌生——在流行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他就客串了一把,演的正是自己。
因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乔治·斯穆特与约翰·马瑟共同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曾提议并促成发射专门用于探索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卫星,并借助卫星完成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太空观测,使宇宙学的研究进入了更精确的时代。
能够把科学发现变成对人类有益的产业,这样的经历让斯穆特倍感珍贵,他希望基础科学研究能够不断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帮助。斯穆特举例说,发现了X射线的科学家可能并未想到这会应用于医学,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产品都是基于科学发现而生产出来的。“并不是说拥有了某些知识就能改变生活,而是当这些知识和技术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时,就能变成可应用的东西;基础研究逐渐深入,会在意想不到的领域发挥不可思议的作用。”
基础科学的研究数十年如一日,从进入自己的科研领域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乔治·斯穆特的年轮已经转过了几十圈。他认为,科学研究需要不断的努力,而支撑他的则是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当你知道了一点点,就希望知道更多。而且不只是科学家想知道,普通大众也想知道我们的宇宙如何起源,又在如何运行。”为此,斯穆特还特意为高中生写了一本物理学方面的读物,并希望将来也能出中文版。普及物理学知识,让更多的人对物理产生兴趣,也是他此次中国行的目的之一。
因为证实中间矢量玻色子的存在,卡洛·鲁比亚于198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我小时候最想成为一名天文学家。”卡洛·鲁比亚回忆道,“宇宙大爆炸”和梦幻的星辰一度让他着迷。基本粒子的研究令他获得诺贝尔奖,后来他又转向研究能源科学。“从事科学研究除了数学能力,还需要有想象力。”他呼吁年轻人多去探索“我们认知以外的世界”。
面对有关外星生命的提问,乔治·斯穆特开起了玩笑:“我相信外星生物的存在,只是这当然需要科学严谨的论证。宇宙中大约有500亿颗星球,其中有20亿—50亿颗可能适宜人类生活。如果真是这样,每个中国人都可以找一颗星星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