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鲁比亚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特别顾问,波茨坦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所科学主任,因其领导的团队发现中间矢量玻色子,获得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记者王珏摄
他们眼中的中国:
“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2012世界末日”的传言一度十分流行,但是当被问及这个话题时,乔治·斯穆特干脆地说:“担心2012是没有科学依据的。2012远远不及眼前的问题值得担忧,比如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在他看来,思考2012的启示还不如反思昨天,并直言“昨天北京的空气不太好”。
抬头看看窗外浓浓的雾,卡洛·鲁比亚也谈起了这个话题:“北京有许多车,每辆车排放的二氧化碳是车重的4倍,而二氧化碳又能在大气中持续3万年。碳排放带来的全球变暖,也许会让许多美丽的沿海城市消失。”卡洛·鲁比亚表示,尽快开发替代能源,对中国科学界来说应是“重中之重”,并强调,“只有创新才能使一切成为可能”。
对于中国的科学发展,3位科学家都充满期待。“世界科技版图中,提供了最多技术支持的是美国、欧洲,希望中国和印度也能尽快加入其中发挥作用。”乔治·斯穆特说。
几个月前,英国皇家学会公布了一份题为《知识,网络和国家:21世纪的全球科学合作》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对2004—2008年间全球各主要国家在国际科学类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已跃升至第二。这份报告的负责人、牛津大学能源研究部主任克里斯·卢埃林·史密斯说:“三四年后,中国在科研论文数量上就能超过美国。”
但是,中国科研论文的引用数量排名却很落后,社会各界对科研风气和学术道德的诟病也从未消失。不过,史密斯对中国的科研发展很有信心。“论文引用数量的统计有滞后性,年轻的科学家也需要时间赢得声誉。”至于“中国本土何时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老生常谈的发问,史密斯也充满信心地表示:“中国有很灿烂的科学历史,现在中国政府对科研的资金投入很高,领导人对科学也有很深的理解,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棒的团队从事科研,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乔治·斯穆特还提醒道:“最值得投资的就是人力,是教育,当一个国家能够培养出杰出科学家时,这样的投资是最物有所值的。”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