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 真实法则
人们将互联网称之为“虚拟世界”。“虚拟”指其形态,“世界”则意味着互联网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网上的世界是虚拟的,但并不虚幻,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实世界的投影,反映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形态,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多对多。在网络上,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受众,也可以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因此,互联网的“良治”,应当建立在对互联网的特质充分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虽然互联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隐去个体的身份,但并不意味着在这个众声喧哗的世界中,就没有可以依循的法则,更不可能为所欲为。实际上,不论早期的BBS论坛、网络社区,还是时下流行的微博,在对公共事件的“七嘴八舌”中,虽然鱼龙混杂,仍旧可以感受到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或几种意见。这些意见蕴含着真实生活中人们的态度、想法和评判标准。这些意见并不因为在虚拟世界中出现而脱离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法则和公序良俗。
面对互联网上的“千言万语”,应当学会倾听与辨析,从善如流、去芜存菁。
(上海 何福林)
了解民意 善用民力
为什么微博打拐一呼百应,成果卓然?为什么“7·23”动车事故迅速发酵,关切无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拥有了可以更方便、更快捷传播讯息、表达意见的途径;同样,各级政府也拥有了可以更好了解民意、处理政务的平台。如何使官方与民间的舆论场声气互通、趋向一致?互联网在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为公共事务的观察与治理提供了新的窗口和手段。
不可否认,互联网不是一片净土,也会泥沙俱下,制造与传播谣言的成本大大降低;但同时,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正成为大众传媒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互联网,谁也不可能闭目塞听,自行其是。互联网上传递出的民意与凝聚起的民力提醒人们:公信力姓“公”,来自对民意的深入体察与充分尊重;公权力也姓“公”,来自对人民所赋予权力透明公正的使用。几乎没有什么公共事件能潜行于互联网之外,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选择开设微博与民众互动。不论教训还是经验,都表明互联网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认真对待、梳理互联网上的众声喧哗,从中可以找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广东 黄家声)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