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干河乡马鞍山村,用人物图像描述壮族人民的发展史和民族风情墙
援建资金的“杠杆作用”
记者走进砚山县干河乡马鞍山村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农村景象:一幢幢二层的青瓦白墙小楼,拥着宽敞的院落,沿着清澈的池塘舒展开去,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宁静富足。走进田金玉老汉家,他欣喜地告诉我们,这样2层独院的房子,他家一共有3套,自己和2个儿子分别一套。上海援建资金送来建房的砖瓦,州县乡配套资金给予补贴,剩下的以自筹和以劳抵资解决。他家建房多资金困难,乡里出面担保,从信用社贷了5万元分3年还清。目前,他家年人均收入近8千元,贷款已近还清,没有压力。走进他家仓库,小指粗的干辣椒堆满仓,田大爷高兴地说,虽然今年大旱玉米减产,但辣椒丰收,价格提高,今年增收无忧。
县扶贫办主任黄加祥介绍,整个马鞍山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共投资439.17万元,改造新建民居57幢,其中上海闸北区援建100万元,州县乡整合178.5万元,群众自筹和以劳抵资160.67万元。整个改建项目,还包括全村自来水工程、进村弹子路、沼气池、科技文化活动室和活动广场,使村庄改换新颜。上海援建干部还与县乡一起调研,决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定辣椒、烤烟、核桃和生猪养殖4大支柱产业。我们走进村里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一养殖场是村里为加快形成支柱产业发展,争取到上海对口帮扶发展资金80万元建成的。每户自行决定购买猪仔数量,再交由养殖场集中喂养,统一管理,每年按比例分红,目前存栏生猪200多头,成为乡亲们新增收入的重要来源。上海的援建资金,在推动、撬动和激发民众改造家园脱贫致富上,发挥了关键的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