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间百态
高物价催生新族群
“囤囤族”高筑“粮台”
棉布、卫生纸、奶粉、糖和食用油,不断传出涨价消息的生活必需品,令不少精明的省钱达人赶在涨价前快速出手。这些囤积生活用品的达人被形象地称为:囤囤族。不少囤囤族能将一些可存放的物品买够一两年的用量。
“团购族”合作省金
通过网络或其它途径组织起来,集体与商家讨价,无疑成为一种新型的消费行为,并发挥着积极作用。团购族一般以网络QQ群存在,团购正在成为他们的消费常态。团购族们通过合作,节省支出,交流感情,领导着一股新鲜的消费潮。
“特搜族”嗅觉敏锐
除了团购和囤货外,还有网友联合起来“地毯式”搜索特价商品,然后互通情报或是互相帮忙购买。每逢周末,“特搜族”结伴组成“特价扫货军团”,去搜罗特价商品。
“网购族”搜出低价
新新人类如何省钱呢?答案当然是网购。对于习惯过“宅生活”的网虫而言,网购商品一直是其首选购物方式。由于少了房租等经营成本,网店商品一般要比实体店便宜一些。而更为重要的是,在网购时进行比价更为轻松,敲敲键盘便能搞定。
“便当族”卫生节约
都市白领学起做饭。下班后去蔬菜店买点菜,回家烧好,分成两份,一半当作晚饭,另一半用饭盒装好,第二天提着便当去上班。原来每天在外面吃,一顿中饭至少20元,随着食材上涨,公司附近的饭馆要不就是涨价,要不就是减料。自己做饭,可以吃两顿,还省去了外卖。
■ 新闻背景:30年以来的涨价潮
第一轮:上世纪80年代初期
1980年年底,通胀率达到6%。这是自195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通胀表现,不过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比较有限。
第二轮:1987年—1989年上半年
1987年,国内货币流量年增长速度达116%,商品价格出现同步上涨。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达到18.5%,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价格涨幅达到两位数。
第三轮:90年代的中期
全国零售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如大城市生活物价上涨22%。1994年10月达到通胀最高峰25.2%
第四轮:2007年—2008年上半年(时间有争议)
首先是食品价格领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2008年2月,CPI达到8.7%。
来源:新华财经 编辑:邓京荆 于姝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