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唱响吉林特色城镇化交响曲?
省委、省政府绘就城镇化“规划图”:加快长吉一体化、带动中部城市群发展;加强市(州)政府所在地区域中心和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促进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加快发展;培育一批区位较好、特色鲜明、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镇。
时间锁定: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0%,2020年达到65%;作战部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推动、长吉一体化率先带动,东中西部区域联动,城镇乡村共进互动;行动指南: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这是一条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惠及百姓的城镇化道路。随着长吉城际高铁开通,长吉一体化一举从设想规划进入了现实行动。目前,长吉两市间以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城镇节点正在形成,工业化、城镇化的互动格局已开始显现,以“双核”为特征的长吉大都市区为吉林经济提供巨大的内在动力。
关于“三化”,省委书记孙政才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三化”是一个互动整体,假如工业化、城镇化是飞机的两翼,农业现代化就是尾翼,尾翼不立,航向必偏。
450亿斤、500亿斤、550亿斤、634.2亿斤,从2007年到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一路向上攀升——吉林的田野上不断刷新着新纪录。这是一个胸怀全局的农业大省对祖国的奉献!
吉林,全国唯一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前10位中,有6个县在吉林省。加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的战略任务。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农业现代化乘势而上。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让农业从黑土地上站起来。吉林省的目标是“五大一强”: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农村经济强省。
加快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全力推进千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工程进程,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起吉林省的农业个保个都是重量级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全省各地、各部门狠抓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认真落实,补贴资金提前预拨,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黑土能生金啊!”农民纷纷扩大种植面积。2011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8697.6万亩,比2010年增加323.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96.8万亩,比2010年增加370万亩。
一种情怀深沉炙热,一种大爱誓言无声——
省委、省政府以“民生”为坐标,引导吉林发展新格局。暖房子、菜篮子、社会保障、就业、“八路安居”……民生实事件件着实,民生支出一路领跑,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也是稳定的根本和基石。省委、省政府用民生坐标定位吉林发展,大手笔建设民生高地,“尽力而为”逐步解决民生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009年的冬天格外冷,大雪“撒野”、寒潮“肆虐”。“暖房子暖民心。”寒冬里最“热”的一句话就是“暖房子”。省委书记孙政才明确要求,要像抓米袋子、菜篮子一样将“暖房子”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实施。每一段泽被百姓的历史,都会留下悠远绵长的温暖记忆。“让百姓温暖过冬。”闪耀着民生大爱的耀眼光辉。
随即,“暖房子”工程在全省9市(州)全面启动。两年来,全省净增供热能力5580.48万平方米,改造撤并小锅炉房811座;改造陈旧供热管网818公里。从2011年起,吉林“暖房子”工程增量扩面,从地级城市向县(市)延伸。各地全力组织推进。
我省将“暖房子”工程和城市景观建设以及老旧小区整治相结合,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改造后的小区环境和服务功能明显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更加舒适。一些物业弃管多年的小区建立起居民自治、物业接管等多种形式的物业管理,社区环境得到改善,社区建设得到加强。
从“六路安居”到“八路安居”,近几年,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改造建设面积达到1.49亿平方米,完成总投资1402亿元, 211.5万户、630万人从中受益,全省超过1/5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我省通过实施统筹推进“八路安居”工程的新思路,达到了历年来建设量最大、进度最快、效果最显著的工作局面,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现了历史的新突破。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得温暖,是省委、省政府无声的誓言。
要经济发展更要碧水蓝天。“十一五”期间,我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超额完成削减任务,是全国6个提前一年“双完成”的省份之一。让母亲河休养生息、提高城市污染防治能力、开展农村连片整治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强力推进,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9市州政府所在地的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7个主要城镇饮用水源水质均符合国家标准,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水体标准;创建1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5个省级生态乡镇和3个国家级生态村,自然保护区达到38个,总面积230.77万公顷……白山松水间,一幅青山绿水图已然绘就。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全面提升了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截至2011年,全省各种社会保险累计参保达到3163.4万人次,在社会保险制度层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省政府连续两年将开展新农保试点列入年初向社会公开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由国家批准的新农保试点县(市、区)累计达到53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农保三批试点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分别覆盖88.3%和85%的县(市、区),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8.3和25个百分点。农民参保热情高涨,大安市一位农民说:“往年从儿子那儿要200元钱挺费劲,这回我参加新农保一年得660元。”
“种地不上税了,上学不缴费了,看病不太贵了,也和城里人一样能领养老费了。”这是农民们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直观总结。
去年7月份以来,每到晚上,总能看到一颗颗红色的肩灯、警灯在长春市大街小巷闪烁,它虽照不亮夜空,却给春城人民带来了平安夜色。长春市公安局创新勤务模式,实行“全警夜巡”,警力下沉,让更多的民警深入到社区、街面,使群众随时能看到警察、看到警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见警率高了,发案率低了,警情少了。
2011年,全省刑事案件同比下降8.7%,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2.2%,火灾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6%、69.8%。全省群众安全感达到91.54%,同比提高0.66个百分点。平安和谐是百姓最大福祉。一项项扎实有效的措施,体现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心和勇气;一个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凝聚着推进社会管理的共识和努力;一组组翔实的数字,折射出保平安、保稳定、促和谐的光芒。
文化是发展的软实力。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加强,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吉林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推动吉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跨越发展……长白山下,黑土地上,文化百花园里花争艳、香正浓。2012年2月23日,吉视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开启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新的纪元。
民生,犹如神经末梢,丰富细微而又极为敏感,时刻牵动着经济发展的中枢。省委、省政府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个发展规划,每一场专项行动、每一次走访调研都践行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真谛,都浸透着浓浓的民生情怀。
一面旗帜高高擎起,一份责任义无反顾——
吉林省委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系列旨在固本强基的大手笔,转化为黑土地上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吉林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工作成败,关键在人。
“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能不能变成现实,归根到底要靠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靠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吉林省委一直这样认为。
吉林省委始终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灯塔,更是风帆,引领着社会不断进步。吉林省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从吉林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阶段的发展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提出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公正、包容、守法、诚信”的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全省干部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群众。”这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动力。
在一次次脚踏实地、深入实际的调研中,省委书记孙政才敏锐地意识到,尽管近年来吉林省城乡面貌和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改观,但仍有一些困难群众生活举步维艰,仍有一些党员面临着实际问题,仍有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在建党90周年前夕,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帮扶困难群众、困难党员、薄弱基层党组织的“三帮扶”活动。省委提出,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民生改善、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为目标,以解决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生产生活问题、加强基层薄弱党组织建设为重点,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帮扶机制,增强工作合力,努力使困难群众、困难党员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声号令,全省行动。30万机关党员干部、党员技术人员、党员志愿者与30万低保对象结成帮扶对子,“千名处长进千村”、“千名党建指导员下基层”、“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等活动,在全省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化作了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民生实践。
从流离失所到住有所居,从艰难度日到衣食无忧,从愁眉不展到满面春风……这巨大变迁,正是唐歼夷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唐歼夷的丈夫在抗日战争期间受伤失去生育功能,她膝下无儿无女,孤苦无依,靠给人当保姆维持生活。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逐渐失去了谋生能力,只能靠微薄的低保和好心人接济勉强度日;因没有住处,一年前她还漂泊在长春一些小旅馆,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唐歼夷老人的命运,在“三帮扶”活动中发生了彻底改变。长春西新区街道党组织帮助老人免去了转户口等繁杂的程序,短短几天时间就办好了一切手续,顺利入住宽敞明亮的西新福利院。“就像做梦一样,没想到,我还能住进这么好的地方。”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提笔给省委书记写信,述说“三帮扶”给她带来的变化和对党由衷的感恩之情:“是党给了我这一切,我打心眼里感激党!”
吉林市女孩王昱人的事迹曾感动过整个江城。多年来她带着弟弟靠捡废品赚钱养家,为父治病,并将省吃俭用省下的3万余元,全部无私奉献给社会,资助他人。然而,这位坚强的女孩在去年考上大学后,却因家庭贫困一度想放弃就学。王昱人同学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事迹和面临的困境,牵动着省委书记孙政才的心,他提笔在报纸上作出批示:“看到她面临的困难,心里感到很难受。可否结合‘三帮扶’活动,支持一下,大家帮把手,确保昱人同学能顺利读完大学。”批示的最后,孙政才把关怀的目光投向全省所有贫困孩子:“我们就是要采取综合措施,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都能上得了学!”
省委书记的倾情关怀,迅速汇集起涓涓暖流,在白山间传递,在松江上澎湃。一场帮扶困难群众子女“圆梦大学”的活动,让许多像王昱人姐弟俩一样的困难学生,又重新走进了书声朗朗的课堂。
截至目前,吉林省“三帮扶”活动共筹措各类帮扶资金4.5亿多元,一大批困难群众和党员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转化薄弱基层党组织561个,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加大。
一位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从百姓家中走出来时,世界观真的是在改造。这种改变是有分量的。只有走进老百姓家里,才能走进百姓心里。”
坚实的执政基础,来源于坚强的战斗堡垒。吉林,作为农业大省,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建设新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这块基石必须坚实、稳固、可靠。
从2009年开始,吉林在全省实施了农村基层党建“三项工程”(即农村基层党组织“固本强基工程”、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并把它作为创先争优活动在黑土地上的最好实践,扎实推进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飞雪迎春,春秋代序。承载着黑土地的“丰稔”,吉林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如今已是硕果满枝。记者穿行于绵延的长白山脉和广袤的黑土地上,一股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基层党组织充满活力,基层干部成为小康路上的领路人,农村党员当起“小老板”,带民共富……吉林省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说:“从‘三项工程’实施的实践看,农村基层多年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没人干事、没钱办事等一系列问题得到逐步破解,‘三项工程’暖了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的心,巩固了党的阵地。”
吉林省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的一系列举措,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作出重要批示:吉林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三项工程”是创新之举,可以向全国介绍。吉林农村基层党建的新经验,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
2010年那个夏天,吉林人民刻骨铭记:雷鸣电闪,暴雨倾盆,江河横流,洪魔肆虐;农田被毁,路断桥摧……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突袭了吉林大地。灾难面前,吉林省各级干部和群众一直在一起,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一直在一起,广大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人民群众一直在一起,各族人民群众一直在一起,始终坚持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中心,党政军群同舟共济,共同凝聚成伟大的吉林抗洪精神:“以人为本、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尊重科学、无私奉献、勇于胜利”,这不仅是战胜灾害的行动指南,更是奋力崛起的精神动力。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夺取了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的胜利。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省委、省政府抓民生、促和谐,唱响了大爱无垠济苍生的赞歌。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成为决定性因素。“一定要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坚决不用精神状态不佳、拖拖沓沓、四平八稳、‘庸、懒、散’的人。”孙政才在省委理论中心组一次学习会上,用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表达了吉林省委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用人制度的信心和决心。
从2010年6月开始,一场大规模的省市县三级联动“干部公选”活动,在吉林大地迅速铺开,1262个厅处科级领导职位虚席以待。
这是吉林向海内外发出的“求贤令”,更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点将台”。一时间,吉林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成千上万怀揣梦想的有识之士,慕名而来。经过“三关九试”和层层差额比选,1149名干部最终从2万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分别走上了厅处科级领导岗位。实践证明,公选的这批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好、年富力强、有较大发展潜力。在一年试用期考察结束的民主测评中,公选干部的平均优秀率超过了90%。如今,这批公选干部已经成为吉林发展振兴的重要力量。
吉林这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所以赢得如此众多优秀人士的青睐,用“公选”活动参与者的话说,他们看重的是,吉林省委在选人用人方面的海纳百川、广聚英才的宽阔视野和开放胸襟,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科学举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阳光操作,以及凭德才选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
吉林省在市县乡换届工作中继续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吉林省委鲜明地提出,重用踏实干事的人,坚决不用投机钻营的人;大力选拔那些经过实践锻炼和重大考验、踏实干事、不事张扬的优秀干部,坚决不用“躲事”、“怕事”和“拿事不当事”的干部。并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一条主线,突出和强化“围绕发展抓换届、抓好换届促发展”的主导思想,把服从、服务科学发展贯穿换届全过程。省委常委带头向全省干部群众作出“六带头、六决不”的公开承诺,并对市(州)和省直部门换届工作进行包保。
通过换届,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干部进入市、县、乡领导班子,建设了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清廉、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
清风正气育廉洁。吉林省委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为吉林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东风唤起大地春,科学发展看吉林。2700多万吉林人一路披荆斩棘,昂首阔步,奔向美好吉林的新征程……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