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鲜活时代特征
当然,对高考作文题的审视,并不仅仅在于考卷本身。与成为社会热点的高考一样,高考作文题也带着社会的印记。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36载的演变史。从《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到“树木·森林·气候”,从歌手丛飞到抗震救灾,从《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到彩票购买……高考作文题透视着鲜活的时代特征,也是社会变迁的微观缩影。
恢复高考制度之初,作文以命题的议论文为主,政治色彩比较明显。“1977年我高考时的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不像现在的多元命题,考生的发挥空间也有限。”参加过1977年高考的李烁说。
上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样式逐渐转变为开放式的材料写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作文题目也逐渐趋向多元化。以一段材料为引子,让考生据此提炼出一个观点或哲理,深入挖掘自己的人生感悟,成为不少作文考题的形态。
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角度与写法也可以灵活多样。
2010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有中学教师分析,这两句话道出了温家宝总理对当代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在考生面临考验的同时,题目也引起公众的广泛讨论。“我看现在的‘90后’年轻人,仰望星空的多,脚踏实地的少,这个题目出得非常好。”作家海岩曾如是表示。
此外,有分析者也表示,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题目,都与主流价值观“形影相伴”。高考作文不单单是学生写作能力的考察,同时也是社会价值观的传播平台。随着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多,高考作文越来越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这在今年作文题中也有所反映。“比如新课标卷的“船主与油漆工”就可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可就油漆工的细致做出深入挖掘,也可书写船主的感恩。像这样的多角度材料,需要考生的发散性思维。”
事实上,这种发散性思维,也是当代社会人们多元思维和创造性迸发的一种体现。
当然,高考作文题所影响的,从来不仅仅是考生本身——2012年,UC优视董事长俞永福在谈及移动互联网公司创业者所需要的品质时,就曾引用两年前的北京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高考作文题的影响,从来就不仅仅在考生本身。”有分析者如是感慨。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