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长江、淮河浩浩荡荡横贯安徽。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或平畴千里,或岗峦起伏,或奇峰竞秀。安徽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各异,但争先恐后、竞相赶超的发展态势相同。安徽,正处于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快车道上。
安徽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皖江示范区、合芜蚌试验区、合肥经济圈建设,进一步支持皖北地区、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加快发展。八百里皖江奔腾澎湃,乘长风破万里浪;皖北振兴步伐坚定,不断创出新速度;皖南和大别山区“三位一体”发展新格局轮廓初显;星罗棋布的经济强县宛如璀璨的明珠,绽放在区域版图上……
纵览千里江淮:先发区域调整结构,自主创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高歌猛进;后发地区快马加鞭,弯道超越,内生动力大大增强——美好安徽建设正在加快构筑良性互动、多极支撑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国际零售巨头大润发,正紧锣密鼓地谋划进驻亳州和六安。如今,它已在全省14个市建有综合性购物中心。 “安徽各地都在竞相发展,你不能在安徽经济版图上留有空白。 ”公司华东区一位开发经理告诉记者。
专业生产大型农业机械的奇瑞重工,并不在粮食主产区的皖北,而在江城芜湖。“你要有全局眼光!”7月底,一个异常炎热的下午,公司董事长王金富告诉记者,芜湖的区位加合肥的科技实力,是做大世界级企业的支撑;而“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产品半天就可以到达安徽北部的经销点”。
的确如此。目前我省市市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000公里。到2015年底,这个数字至少将刷新为4200公里,所有县城半小时内可上高速公路。
高山流水带来的地理分隔,正被繁盛的经济活动消解,江淮大地融合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前不久,一列令人瞩目的动车试验组从合肥开往淮南东站,为合蚌客运专线开通做最后的试验。正式通车后,300公里的时速让合肥到蚌埠仅需40分钟。
早期的奇瑞“东方之子”,较进口同类车型并不占优势。在距离上市仅40天的时候,合工大汽车学院教授陈剑与奇瑞技术团队合作,找出了发动机悬置支架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完美地解决问题。
如今,这种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协作发展的思路,已经上升至全省发展战略。
“北京有个中关村,合肥有个‘合芜蚌’。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成就受到社会各界瞩目。今年暮春,北京国际饭店,合芜蚌试验区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在我看来,江淮的‘硅谷’就在合芜蚌。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说。
2011年,试验区带动安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全国分别前移11位和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0位,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中部第一位,有2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总数全国第一。英国著名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对中国城市进行基础研究实力排名,合肥位列全国第三。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协调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勾勒出安徽经济新版图,各地多极支撑、竞相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
皖江皖北,一头一尾,是安徽崛起的关键。
“合肥速度”正在合肥以北几百公里外的阜阳得到复制:3个月建成4条道路;1个多月建成198套临时安置房;平均一个星期组织1次外出招商、接待10批次客商考察……
同样的故事在亳州、宿州上演。通过政策推动,合肥、芜湖、马鞍山与阜阳、亳州、宿州分别结成“对子”,携手共建3个现代产业新城。
皖江牵手皖北,表明安徽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的决心和智慧。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政策所激活的皖江两岸,客商穿梭,资本沸腾。
这里是发达地区资本内移的首选地:2010年,皖江示范区利用省外资金规模达到4902.8亿元,其中50%以上来自长三角。
这里是培育超级企业的强磁场:2011中国企业500强里的12家皖企,有9家在这里。
这里区域经济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爆炸性增长,2011年,区域内GDP总量达10128.6亿元,而2009年,全省才刚刚跻身“万亿俱乐部”。
今年上半年全省GDP排座次,前四均为皖江城市;而2010年全省有13个县入选中部百强县,皖江就占了12个。
抓住皖江发展的历史机遇,落户芜湖的三安光电有了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光电企业的底气,“这是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 ”来自厦门的三安光电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志勇说。
风云激荡的八百里皖江,印证着“皖江活则全局活”的断言。
皖北也有佳音传来:8月7日,郑州的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启动会上,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凤台县作为入围城市被写进规划大纲,安徽成为除河南之外进入城市最多的省份。
这些年,曾经发展慢了一步的皖北,一直憋着气往前追。今年上半年,皖北投资、用电量、财政收入、利用外资等多项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其中皖北3市7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3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成。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世界第三大车灯制造商实权光电与亳州签署合作协议,投资10亿元在亳州建设LED封装照明及汽车灯具生产项目。
一向以粮食产量称雄的宿州、亳州,2011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前两位。 “安徽好于全国,蚌埠好于全省。 ”增速第四的老工业城市蚌埠市统计局局长汤春义豪气地说。
回忆起10年前“合肥的小”,46岁的出租车师傅刘大庆说得特别到位:“从东跑到西,最多半小时。 ”
“合肥不‘肥’,长丰难‘丰’。 ”体量小、带动力弱。老大合肥尚且如此,其他城市更不用说。
做大中心城市,成为安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我省“十二五”规划锁定目标:“重点发展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区域中心城市。 ”
今年5月31日,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正式开工,合肥人的“地铁梦”走进现实。紧追其后,还有数条线排队等着,它们将共同支撑起一个区域特大城市的交通框架。
观察人士预言,数年内安徽将形成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程必定说,地级巢湖市撤销后,合肥与马鞍山、芜湖无缝对接,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带,重组与聚变同样精彩。今年,“一江两岸联动发展”写入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如今,依托长江北岸深水岸线规划而建的郑蒲港新区,已是沸腾而巨大的建设工地。
6月28日,马鞍山市委书记郑为文与芜湖市委书记高登榜的手握到了一起,芜马同城化骤然加速。同时加速的还有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初露端倪。
在“火电三峡”、煤化工基地、生物制造基地等实力板块的强劲支撑下,沿淮城市群的崛起气象万千。
“一体化”战略,使得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全盘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