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多极支撑助力安徽加速崛起

2012-08-23 09:28:46 来源:安徽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强县之路是如何开启的?

2007年,宿松县拿到一顶叫做“省直管县”的帽子。 “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意味着项目审批环节大幅减少,土地指标进行单列,迅速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资。这项同时在12个县(市)开展的试点县工作成效斐然。当年,12个试点县生产总值增幅均超过15%。

目光转向合肥。 2006年初,伊利奶牛与鄂尔多斯羊绒制品落户长丰,而最初这两个项目计划落户合肥高新区。 “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合肥有意将产业向三县布局与引导。 ”项目有关负责人说。类似的例子还有布局肥东的中盐化工与合钢,这两个项目均投资超百亿元。

“工业立市”与“县域突破”被确定为合肥发展的主战略。政策推动下,“十一五”期间,合肥县域工业产值由150亿元飙升至1100亿元!

无论是“扩权”还是“赶项目向下”,都表明了政策对强县战略的坚定取向。这种强县战略一以贯之。不久前,县域分类考核办法得以优化,全省62个县(市)分为四类进行考核,为县域发展创造更科学的政策环境。

“工业强县”,政策推动之下县域开始强劲发力。

合肥,金寨路高架旁,“千亿大双凤”的巨幅广告牌醒目异常。这个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积聚了近500家工业企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现代建材业、服装制造业、电力电器业等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沸腾的工地上,鸿路集团、品冠新能源科技、品冠节能科技等20个项目正同时开工建设。去年,工业园工业增加值近60亿元。

双凤展翅,长丰起飞。 “2015年,园区将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县70%以上。”县委书记李军豪迈地展望。而2000年,长丰还是工业企业只有82家、工业总产值仅14亿元的贫困县。

名声远扬的无为高沟工业园,聚集了421家工业企业,形成了电线电缆系列三大支柱产业,能够生产矿用电缆、船舶电缆、核电站电缆等14大类1000多个品种,跻身全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

2008年11月,萧县完成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这一年,这个“中国防腐第一大县”的防腐产值达到41亿元。

也是这一年,粮食第一大县的霍邱,工业“跑”到了农业前头;而奔跑在最前面的肥西、凤台、无为等县,二产比重都已超过50%。整个安徽,2010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突破1万户,达到10117户,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比重为62.2%;县域工业化率提高到41.6%。

工业化,点亮着发展道路上疾行者的梦想。创造崭新历史的人们,对工业化的理解走得更远。

2010年底,全国再生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界首举行。“因为这里的再生铅产业链完备,集群发展,产量占全国4成。 ”业内人士说。这里有个叫田营的再生铅工业区,做到了“进来一只旧电瓶,产出一只新电瓶”,覆盖从回收废电瓶、再生铅冶炼再到电瓶生产,形成完整产业集群,年产值100亿元。

从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出发,通过产业集聚,把单一产业变成集群产业,这种工业化思路已成为各地的自觉追求。

县域工业并不意味着低层次。今年上半年,当涂县新开工超10亿元项目5个,其中4个为非工业项目,涉及现代农业、城市综合体、教育科研等领域,经济转型发展态势明显。

成立我省首个县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国内首家耐磨材料中试基地耐磨铸造研发中心、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条金属模铸球自动化生产线……这些,都发生在一个叫宁国的县。

煤电重镇凤台“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未来5年的产业重点已经放到“利用开采的原煤、煤层气、煤矸石及电厂的粉煤灰和余热,大力发展煤化工、煤炭机械、新型建材等产业”上。

在人们印象中仿佛只有酒厂、化肥厂和水泥厂的安徽各县,源源不断生产出汽车配件、芯片、高档服饰、特种金属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

2011年,全省县域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56家,占全省近3成。县域新型工业化如火如荼。

工业化催热城镇化。

从淮北到江南,林立的脚手架和随处可见的楼盘广告,新修的宽阔马路和刚刚移栽好的绿化树木,几乎成了每个县城的共同风景。在产业支撑下,城市急切地盼望长大。今年6月,我省决定选择20个以上实力较强的县城建设县级中等城市。

从巷道纵横的淮北矿区,到稻黍飘香的烟雨江南;从苍茫葱郁的大别山区,到一马平川的皖北沃野,强县的列车正在江淮大地呼啸飞驰。它承载着老百姓的重托,正把文明富裕的梦想变成现实!(记者史力项良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