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曾讲过“牛肚子”理论:他下放农村放牛时,牛陷进泥坑拉不出来。农民兄弟搬来一块门板,往牛肚子下面一垫,牛肚子受力,后腿一蹬,轻松跃出。
在我国区域发展的版图上,“牛肚子”就是中部地区,需要战略支点“给力”。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面对外需拉动为主转向内需拉动为主的有利机遇,努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中央对湖北的嘱托,也是时代对湖北的呼唤。
“十一五”以来,湖北省GDP年均增长1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多年来增速居中部第一。
“一主两副”打造省域经济三核驱动“金三角”
[专家观点]“如果以武汉市为凤头,以宜昌和襄阳两个副中心城市为两翼展开,湖北经济的大格局就拉开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
历史不会忘记这样一幕。2003年,时任武汉市市长的李宪生在全国“两会”上发问:“武汉在哪里?”这是武汉的思考,发问的背后,也是武汉深深的失落。
过去的5年来,武汉的定位日渐清晰。2007年,“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武汉新一轮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明确武汉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2011年,武汉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战略。
5年来,武汉GDP从3000亿元起步,去年达6756亿元,连续超越5个副省级城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跃升至第5位。
近年来,武汉掀起史上最大规模城市建设,每年基础设施投资超千亿元。武广高铁拉近了中部与珠三角的时空距离,天河机场迈入千万人次机场行列。今年底中部第一条地铁线将在武汉通车,至2017年每年开通一条地铁线……
武汉是支点中的支点,但仅仅一个武汉市还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支撑。湖北省决定把宜昌、襄阳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与武汉相互呼应,形成“一主两副”的鼎足发展格局。
湖北省委、省政府连续在武汉、宜昌、襄阳召开支持发展的现场办公会。目前襄阳市委书记、宜昌市委书记分别由省委常委担任。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7月,襄阳晶晶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春玲向市工商局提出股权变更申请:增加注册资本金450万元。增加投资缘于襄阳市出台的“六零”新政:投资主体零限制、名称登记零门槛、注册资金零首付、经营范围零束缚、注册登记零收费、审批发照零障碍。
为此,襄阳市级财政去年拿出1400万元为市场主体注册收费埋单,今年预计要掏3000万元。今年上半年,襄阳五类市场主体新增2.7万多户,同比增72.38%。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襄阳正在朝着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更高目标迈进。
在水电之都宜昌,千亿级大园区、千亿级大产业和亿吨级大港口等工程正在火热建设中。三峡全通、南玻光伏、纳米新材料等企业纷纷抢滩落户,构建“沿江万亿经济走廊”。
2011年,宜昌市GDP首次超2000亿元,达到2140.69亿元,在湖北省内仅次于武汉,位居第二,在全省的经济比重提高至11.5%。
“一主两副”之外,还有荆门“中国农谷”、荆州“壮腰工程”、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区、黄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战略建设,湖北17个市州围绕“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这个“一元”,呈现出“多层次战略”。从“谋一域”到“谋全局”,湖北区域经济梯度推进和竞相跨越的态势已然形成,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记者点评]光有一个点,构不成一个稳定的支撑。通过多点的区域带动,才能真正构成战略支点。“一主两副”是构建支点建设发展极带动战略,三核驱动共推区域发展才能使湖北真正一展双翼,凤鸣九天。
“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营造黄金增长“大气场”
[专家观点]“湖北在变,思想在解放,胸襟更宽广。省委主要领导会见湖北经济年度人物特别请企业家坐前排,虽是细节,足显胸怀。”——全国政协委员、武钢高级工程师袁伟霞
从企业与政府双方接触到签约,仅用了30天;从正式签约到奠基开工,仅用了60天;从开工到首条生产线投产,仅用了6个月。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股份有限公司在不到半年时间建成投产,成为全球最大的超薄涂镀板生产基地,去年年销售收入183亿元。
为什么能这么快?公司董事长梁士臣说:“主要是政府带着感情、带着真情做工作。”
企业家坐在前排,省领导则全部站到了后排。这样照相多次在湖北上演已成“规矩”。“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已成为一种要求和共识。“湖北大气场”的集聚力不断增强。湖北也成为越来越多大企业新的起跑点。
8月27日,在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畔一条名为“腾讯大道”的市政路正式开通。腾讯无线互联网技术研发总部也在此奠基,项目总投资10亿元。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说:“我们看好武汉的发展潜力,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全球互联网企业感受到压力的时刻,期待在武汉壮大‘移动互联网’产业,成为腾讯的新增长点。”
5月,联想集团投资50亿元,在武汉建移动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与襄阳市就英菲尼迪国产项目举行签约仪式。湖北成为继北美之后全球第二个英菲尼迪海外工厂。
5月25日,“民企携手湖北、共促中部崛起”大会在武汉召开,800多位民营企业家在鄂集中签约项目302个,签约总额6423.9亿元。这群对市场最为敏感的民营企业家对中部市场和湖北潜力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6月,投资70亿元的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从投资意向接触到最终奠基,仅仅用了160天,上海通用落户创造了武汉工业项目落户的新速度。“先前,还怕你们赶不上我们要求的速度;现在看来是我们跟不上。”上海通用相关负责人感叹。
谈起这个项目,武汉市江夏区金港新区办事处党委书记王驽说,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现场办公会上,关于提振精神区位的讲话对他触动很大。“激情、干劲、努力、站位决定经济发展的层次、效果。”
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表明,大凡发展快的地方,要么是先进的发展文化激活了原本丰富的资源禀赋,要么是强烈的发展追求和良好的发展氛围吸引和聚集了外部的发展要素。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说,气场看不见摸不着,却比真金白银更宝贵。它是“力场”,激发向心力,让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它是“磁场”,提升城市魅力,吸引更多企业家、更多资源要素向湖北聚集。
[记者点评]经过湖北“打基础管长远”多年的积蓄,改革行政审批流程,治庸问责整肃干部作风,树立政府给企业当保姆的理念,营造出空前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力,吸附力,集聚力,爆发力,强有力的“湖北气场”正在形成,蓄势勃发,中气十足。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开启中部经济地理“新板块”
[专家观点]“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不仅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流域经济带开发,而且对带动中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
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图书馆资源共享,8月21日,江西、湖南、湖北三省教育在武汉签署教育合作协议,积极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教育合作交流。
根据合作协议,赣湘鄂将发挥各省教育的比较优势,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鼓励高等学校开展联合办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访学、学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校际交流与合作。
在医疗卫生方面,湘鄂赣三省签订协议,建立新农合患者异地就诊协同管理机制,努力实现跨省即时结算报销。此举为三省农民异地就医带来民生实惠,更为“2015年初步实现医保跨省结算”的全国改革打开突破口。
在长江中游,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近、经济相融。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均已初具规模。
湖北省长王国生说,中部的崛起,区域的协调发展,产业的梯度转移,都期待这一区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顺应发展趋势,湖北积极推动,与江西、湖南携手,将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形成跨省域的经济一体化城市集群,打造经济增长“中三角”。
2月10日,湘鄂赣在武汉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开启“中三角”建设的序幕。此后,从交通到商务,从旅游到科技,从农业到知识产权,从文化演出到卫生,短短7个月来,三省密集签署十多项合作协议。
合作凝聚人气,互赢共进,形成了“1+1+1>3”的效应。中三角演艺联盟成立,演艺节目不断丰富。湖北黄梅县小池镇纳入江西省九江城市发展规划。三省共建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排出时间表,共同打通13条省域断头路。
“如果把中国比作一架飞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是三个强力引擎,但是飞机要想飞得稳,引擎的分布还要合理。”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认为,应该在广阔的内陆地区,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沿海地区进入经济下行周期,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中部地区正在积极谋划的经济一体化城市群,或将成为三大城市群之后,中国未来新的增长极。
目前,湖南的岳阳市、江西的九江市、湖北的咸宁市已经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和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为三地经济互融、交通互联、产业互接、旅游互拓、市场互动等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小三角”成为“中三角”的先行区。
专家认为,“小三角”产业互补,完全可以实现错位发展,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三市在各自城市群中都属于边缘城市,共推“小三角”建设有助于占位“中三角”中心地带,有利于形成要素资源聚集的“加法”效应,盘活区域市场资源,形成发展磁极,实现互利共赢。
[记者点评]“串珠成盘,握掌成拳”。中国已进入城市群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理应成为我国中部崛起的支撑点和杠杆,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撑并推动中国经济的新一轮持续稳定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