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看地方两会:黄久生—从农民工到人大代表

2010-01-28 17:21:56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中国日报网消息:“在上人民大会堂的台阶时,我激动得两腿直发颤,我当时想,作为一名农民工,能登山这个台阶,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共进晚餐,真是我莫大的荣幸。”这是黄久生在2009930日去往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招待会时的切身感受。

时隔半年,黄久生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仍难掩激动之情。黄久生没有理由不兴奋,因为他是数百名参加国庆观礼和焰火晚会的劳模代表中的37人之一。

凄苦童年

1971年冬季,黄久生的母亲去世。当时黄久生才6岁,他还有一个4岁的妹妹和2岁的弟弟。父亲靠走街串巷修锅补盆维持生计,十天半月难得回来一次,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父亲只好把弟弟送人抚养。

黄久生说:“白天要洗衣做饭、喂猪拾粪,要上学,要照顾妹妹,还要下地干活。没菜的时候,就把盐化成水当菜就饭吃。”直到今天,黄久生还能清晰地记得冬天那种“冻到骨头缝里”的感觉。然而,最难熬的还是晚上。黄久生回忆到:“家里买不起煤油,屋里就照不起灯。屋后还有大片的坟地,小时候怕黑怕得经常一夜不敢睡觉”

当时,黄久生有一个邻居叫Lvzhongxiu,她家也不富裕,但是无论她吃什么,都会想着黄久生。日子一天天过去,黄久生在乡亲们的关爱和呵护下健康成长着。随着年龄增长,黄久生愈发觉得不能再靠乡亲们的帮衬生活了,他想要靠自己的汗水去挣钱。18岁那年,黄久生决心走出去闯出一番事业再回来。

这一走,连黄久生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会走得那么远,收获那么多精彩。

踏实勤奋

1983年,18岁的黄久生背上行囊,只身来到郑州。一个偶然的机会,黄久生被介绍到郑州航天建筑公司打零工。作为工地上年龄最小的农民工,他就从搬砖提灰开始干起。

黄久生告诉《中国日报》:“在我临行前,一个常年在外打工的同乡告诉他。出来就不要怕吃苦,怕吃苦就别出来。”黄久生踏实肯干、勤奋好学,他在打工时跟师傅们配合得很默契,师傅们也特比喜欢这个聪明能干的小伙子。黄久生的表现使他从农民工队伍中脱颖而出。现在,黄久生已经是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郑州分公司的项目经理。

2001年,黄久生荣获郑州市第二届“十佳”外来务工青年称号。

2006年,黄久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8年,黄久生当选“感动中国”候选人。

回乡报恩

1986年春节,黄久生终于在阔别家乡几年后,又重新踏上了晏岗村这片他朝思暮想的土地。

他在郑州花了2000多元给乡亲们买了衣服、鞋,还在特产店买了核桃、大枣等土特产,到县城后用20元租了台手扶拖拉机,拉了整整一车。黄久生笑着说:“乡亲们都以为我在外面赚了大钱。其实我一共攒下3000块钱,东西一买,身上也不剩啥了。”

1996年春节前,黄久生再次带足礼物回到家乡,在走亲串户中,看到一些孤寡老人、五保户、特困户生活还很艰难,就毫不犹豫拿出2万元,让镇里的民政部门为老人们买米、买面、买油、买肉。到现在13年间,每年春节,黄久生都早早地把钱汇到双柳树镇民政所,而且金额在逐年增加,2万、5……如今每年至少10万元。

2008年,黄久生又出资45万元,在双柳树镇建了一家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给的补贴外,其余的费用都由黄久生个人负担。

但是尽管黄久生做了那么多,受他救济的村民却没有几人见过他本人。

政府和党的支持

在被问及,在这十几年坚持给故乡贫困乡亲资助的过程,是否遇到什么困难时,黄久生毫不掩饰对政府支持的感谢。

黄久生说,有好几次,由于生意上的失败,到了春节了,他和几个农民工都不能如数收到工钱。黄久生心里十分着急,因为没有工钱,这一年家乡的穷困老人就不能过一个安心年。他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当地政府,政府一面要求拖欠工钱的工程方尽快将工钱支付给黄久生和另外几十位工人,另一方面政府自己垫资向黄久生支付了一笔费用,这才使他的家乡的村民过上好年。

在这之后,黄久生就在想:“能不能依靠党组织的力量,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在当地党委的支持下,当地成立了党支部。黄久生被任命为支部书记。

黄久生告诉《中国日报》:“此次我作为河南省人大代表,我打算向政府提出一项提案,那就是增加乡村教育经费,增强农村师资力量。这样就能够使农村的留守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不必前往县城,减轻农民工的压力。”

同时他也表示,随着他事业上的成功,他计划将资助范围扩大。并且希望能有国内外的有志之士和他一道,为贫困的农村人民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黄久生说,现在他在双柳树镇留着房子,希望老房子能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本,不忘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农民工。

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任奇)编辑:马原

编辑: 马原  标签: 中国日报 地方两会 黄久生  

精彩热图

小学生画漫画反馈作业太多

北京惊现性感"紫荆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