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图片
每年春节前,各级党委、政府都会安排向困难群众“送温暖”活动。今年春节的“送温暖”活动搞得怎么样,“送温暖”的干部是不是认真地把“温暖”送到位了,被“送温暖”的群众是否感觉到了温暖,广大群众又是怎样看待这种“送温暖”活动的?本报“年关看作风”系列今天推出“送温暖”专题,关注各地的“送温暖”活动,听基层党员谈他们“送温暖”的亲身经历,探寻如何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的现实路径。
陕西柞水分层次多渠道“送温暖”
数九寒冬,群众心里热乎乎
1月以来,地处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柞水县,遭遇了20多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季。
“数九寒冬,要让群众心里热乎起来。”县民政局局长苏厚礼说,“要让每名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医疗、有信心、有希望。”柞水县通过一系列富有人情味的“送温暖”活动,使困难群众感到这个冬季不太冷。
低保户有了取暖费
1月16日一大早,从嗖嗖的寒风中跨进赵颜龙家的大门,好像从隆冬来到初春。看到突然造访的客人,赵颜龙老伴高兴地把我们带到火盆边。
赵家住柞水县乾佑镇迎春社区兴运小区,一家6口,两个女儿、儿子、孙子都先后患病,需要他们老两口照看。赵颜龙细数道,“低保每月有2000多元,一家子的生活费、药费不用愁了,我还是老军人,每年享受优抚待遇,残联也很关心,过年过节时,还有米、面、油。”
“以前冬天舍不得买煤,现在发了600元取暖费,比去年多1倍,也舍得买了。”老赵告诉我们,今年他天天都在家烤火,“过年还要发过年费,我不愁哇。”
今年冬季,民政部门共为城乡低保群众发放保障金4600万元,发放取暖费252.5万元,电价补贴28.3万元,惠及赵颜龙这样的群众9383户2.5万人。
残疾人生活无障碍
“咚咚咚……”正坐在轮椅上,忙着在厨房切菜做饭的叶福莲让我们颇感意外,低灶台、低案板都在她手能及、眼可见的范围之内,“这是残联专门给我改造后的灶房,跟正常的厨房不一样。”
接着,她放下手中的活,坐着轮椅带我们看了改造后的卫生间、洗浴坐便椅等,“家里装了这些无障碍设施,生活方便多啦,能转能动,以前是一点都动弹不了。”
据介绍,47岁的叶福莲在外地打工时,从三楼摔下致残,丧失了行动能力。今年,柞水县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过程,让叶福莲的家发生巨大变化。
“以前自己上厕所都是用盆子接着,再让家人倒到厕所去,冬天好点,夏天气味很难闻,家人也很苦恼。”叶福莲说,如今经过改造后,卫生间安上了洗浴坐便两用坐便器,马桶旁边还有不锈钢的拉手,上厕所问题解决了。
“她基本可以自理了,还可以做饭、织毛衣,干些手上的活儿。”丈夫王章文连连称好。残联干部程修普补充:“今年我们为35户残疾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明年如果有转移板的话,给你再配一个,上床的问题就解决了。”
五保户穿上“新潮”衣
宽敞的院子、整齐的平房,炊烟袅袅,这里是柞水县石瓮敬老院。
宿舍里,有炉子、镜子、电视、柜子,干净而且整洁。一旁的詹贤政老人说:“今年的棉袄特别好,我们都准备大年初一穿。”管理员谭光凤介绍,“今年棉衣与往年老款式不同,是市面上300元的商品衣,棉被也是保暖性好的弹花被,不仅要暖,还要穿美。”
老詹说,现在衣服每周都换,床单被褥半个月一换,一天三餐有食谱,宿舍卫生天天都打扫,炉子天天烧,今冬每人一套新棉衣、两床弹花被,每个月还给老人们发零用钱。回到车上,民政干部党思政告诉我们,全县像老詹这样在敬老院养老的五保老人有1065名,分散供养的有1015名,每人每年分别按照5200元、47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过年时,每位老人都有春节慰问金、衣服、被褥等。一路收获一路暖。虽然他们的故事不尽相同,但洋溢于脸上的笑容,却都源于发自内心的欣喜——为他们暖冬,更要暖心。(姜峰侯卫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