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汶川、玉树、芦山……于萍年纪大了,很多过去的事情她都很难再记得,只有向她提起这些曾经发生过地震的地区,她才能回忆起些许当年的情形,“唐山地震那会儿吧我才来长春不久,汶川地震那次我就捐了200元,玉树地震时那惨烈的受灾景象让我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我捐出去的钱都是平时一个板、一个板积攒起来的,我现在在这世上已没有亲人,但灾区的人民,就都是我的亲人。”
于萍年轻时,她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罹患骨癌、瘫痪在床,于是,她就一直靠打零工、做小生意的方式赚钱,与母亲相依为命直到母亲去世。于萍周围的人都知道,她一直是一个乐善好施的“热心肠”。1998年,于萍发现一个叫孙永寿的孩子经常在她的摊位吃饭时总点半份、四分之一份,经过聊天,她得知孙永寿是长春市工业大学的学生,因为家里穷,所以远离家乡求学的他时不时就会“断顿儿”,“于是我就告诉那孩子,让他以后每天都可以来我这,我每天免费供他一顿饭。当时就有人说我傻,可我不在乎。”
“她是一个特别要强的老太太,你别看她这一大把年纪了,大家只要提议想帮她,就基本都会被拒绝。”于萍所在的鸿城街道鹏程社区书记代桂英向记者介绍说,事实上,于萍完全有资格进入长春的社会福利院,但因为她还想自食其力、不乐意去,所以,社区也不得不遵循老人的愿望。
每天早上四点左右就起床,熬粥、焖黄米饭、大米饭、炒菜、装盒饭、装车;每天晚上六点左右到家,之后就是洗洗涮涮、打扫房间、收拾衣物、十一时入睡。若不是亲眼见证,很难相信一名八旬老人会遵守如此“严苛”的作息时间表。
“这我不干也没办法啊,房租要交,我自个儿也不想给国家添负担。”于萍表示,随着年纪的增大,她的身体状况是每况愈下,同样的时间内,她能做出的盒饭数量较之以往少了许多。“但哪怕有一天这房子我租不起了、住不下去了,只要我还能干活,我就依然还会继续往储钱罐里攒钱,如果以后哪儿再遭灾,我还是会捐出我挣的干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