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与放:消费需求是关键
查阅相关资料,记者大致梳理出了北京市禁止活禽交易的时间脉络:
2003年底2004年初东南亚爆发禽流感,当时北京暂时关停了所有的活禽交易市场。而禽流感过后,对活禽市场的管控曾有所松动;
2004年3月24日,北京市下发的《关于本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的下一步工作意见》提及,鉴于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趋于平稳,在本市恢复活禽交易,但交易场所必须相对独立,便于消毒;严禁活禽现场宰杀;
2005年11月,受新一波禽流感疫情影响,北京市政府再次宣布全市暂停活禽交易活动。疫情过后,活禽市场是否解禁,则一直没有明确。关停事实上持续至今,已有7年之久。
2006年6月16日,北京市农业局发出通知,称北京活禽交易可以有条件恢复。并规定凡从事活禽(包括鸟类)经营活动的市场以及摊位,必须由所在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后,方可从事活禽交易。
2006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89号文,要求“率先在大城市逐步取消活禽的市场销售和宰杀,推行‘禽类定点屠宰、白条禽上市’制度”。
自此,北京市场上并没有摊位通过审核,理论上说活禽交易事实上并未恢复。
和北京一样,早在2004年,上海也曾因高致病性禽流感停止过活禽交易。但疫情之后,上海又逐步放开活禽交易市场,并规定活鸡必须定点销售。据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的解释,当时之所以恢复活禽交易,“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照顾市民的消费习惯”。
今年4月8日,在上海市农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于上海是否会以此为契机,永久停止活禽交易的问题,孙雷表示,会充分征求市民的意见。这个话题立即引起了争议。在某报纸官方微博发起的投票调查中,对于“你是否赞成上海永久停止活禽交易?”一问,赞成563票,占28.7%,反对595票,占到30.4%,差别不大。
无独有偶。临近上海的杭州,十年前也曾考虑过“禁活禽”,在市区推行家禽定点宰杀,但遭到养殖户、经营户、消费者的强烈反对,方案无疾而终。在杭州五星级农贸市场推行的试点,也在运营一段时间后,生意萧条,在消费者对现杀现卖活禽的需求下,一年后恢复了活禽交易。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民众向记者反映,若没有禽流感,自己对于活禽更有“好感”。
“活鸡一眼就能看出来身体好不好,但宰杀好的鸡,之前是死是活,过程是否安全、干净都没法自己监控,让人很不安心。”在嘉园路的这家农贸市场,曾经是活鸡的老买主的张大妈这样对记者说。
“和生猪屠宰需要专业技术不同,家禽宰杀简单容易,杀鸡一般成年人都会,很难实施监管。”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畜牧局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所以,现在虽然禁止了活禽交易,但只要消费者的这类需求仍存,那么一个必然的后果就是,出现大量的地下活禽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