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小成本电影如何走进“春天里”

2013-05-07 10:20:11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近年来,国产小成本电影在电影市场上屡有佳绩。从《疯狂的石头》到《失恋33天》、《泰囧》等,都创造了票房奇迹。但是,就此宣称小成本电影的春天已经来临,恐怕还为时尚早。事实上,在这种成功背后,更多是小成本电影在商业大片挤压、遮蔽下的无奈。小成本电影的能量远未得到充分释放。此外,越来越多的小成本电影,鉴于当下的市场形势,专注于复制“以小搏大”的制作模式,也将有损于它独特的产业价值和文化意义。

小成本电影以对实验性、探索性、多样性的包容,丰富产业生态

电影产业的成熟发展样态,当然是大投入、大制作、遵循市场逻辑的商业大片占据主流,构成支撑。这是市场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必然发展路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业大片独霸天下。一个健全、完善的电影文化生态,应该鼓励多元、包容多样,各种类型、各种样式的电影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结构。大众化、市场化的商业大片构成基座,成为整个电影产业的主要构成,中、小成本电影形成对商业大片的补充。小成本电影体量虽小,其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觑。

小成本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对实验性、探索性和多样性的包容。在电影产业中,商业大片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可以场面宏大、阵容华丽、制作精良。但是,强大的资本回收压力以及强烈的逐利需求,导致商业大片的艺术取向往往趋于保守。商业化的初衷和规避风险的考量,使它一般只采用经过市场反复检验的成熟模式,由此便带来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小成本电影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投入小、成本低,可以更多地容纳导演的艺术探索和个人风格,从而为电影创作生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丰富性。小成本电影在新人、新题材、新表现手法上的成功尝试,可以“反哺”商业大片,拉动整个电影产业的艺术创新和品质提升。

此外,小成本电影往往更加重视以影片的内在意蕴来吸引受众,着力于社会生活的多侧面发掘与展示,将镜头对准特殊人群,用人性化的视角表现他们的喜怒悲欢、人生际遇,更完整地实现电影艺术的人文关怀功能以及公益性诉求。这是小成本电影的文化价值所在,也是电影这一文化产业保持内生性增长的重要支点。

与商业大片虎口争食,小成本电影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尽管一些追求类型化、娱乐化的小成本电影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从总体来看,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其现实困境主要来自两个环节:

一是创作生产中,资金筹措难。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的高歌猛进,中国电影发展似乎进入了“不差钱”的时代,大量金融资本涌向电影产业。但是,这些资本热衷于向商业大片聚集,形成资金的“盆地效应”。与某些商业大片动辄上亿元的投入形成对照的是,小成本电影在资金上捉襟见肘、无米下炊。一大批有才华、有想法、有抱负的年轻导演,由于尚未成名而难以引起投资者的注意,只能望洋兴叹。

二是发行放映中,缺乏支持平台。一些小成本电影,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可圈可点,但在与商业大片的同场对决中却败得一塌糊涂。2012年,关注老年人生活的《飞越老人院》,凭借温情和人性的力量获得业界一致好评,不幸的是,在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影片《复仇者联盟》等商业大片的强烈冲击下,该片最终以区区300万票房草草收场。在此之前,被业内誉为“2011年口碑第一片”的《钢的琴》遭遇同样命运。个中缘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小成本电影缺乏足够的发行放映平台。现在的情况是,让这种“慢热型”的小成本电影与商业大片同处一室,与商业大片争院线、分场次、抢票房,惨淡下场很难避免。小成本电影资金有限,不可能进行全方位的市场推广营销,同时,商业影院调配院线、场次的主要考量是盈利,自然会青睐风险小、获利高的商业片。由此,一些优秀的小成本电影上映后昙花一现,短暂的“一日游”、“三日游”后旋即消失,甚至根本没有机会挤进院线,也就不足为怪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