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段祺瑞和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的王士珍,其在河北正定的故居于1982年就被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自2010年以来,王士珍故居却以中式饭店“王家大院”的面目出现在公众视野。3年过去了,尽管争议声一直没断,饭店的生意却愈发红火。
当地相关部门至今未对此作出正面回应,仅称情况很复杂。
政府欠钱转让故居使用权
王士珍故居建于1912年,为民国时期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大院原有东、中、西三个院落,现仅存中院。2010年王士珍故居改为饭店时,房屋建筑做了一些改变,院里现有一间厨房,其他几间屋子用作餐厅或包间。
对此,民众普遍质疑:本应全民所有的文保单位,怎就成了个别商家的摇钱树?故居变饭店3年来,为何不见监管部门的身影?
“王家大院”的法人李少鹏,是当年修缮工程的投资人之一,拥有10年的承包经营期限。他说:“在我们没有对王士珍故居进行修缮以前,故居几乎只剩下一个框架,破烂不堪,怕是很难保护下来,甚至有被拆的风险。由于当时政府没有资金,几个民俗文化爱好者自发出资200多万元,经过文物专家的论证,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对这里进行了修缮。”
据李少鹏透露,正定县政府多年前欠某开发商的钱,就把王士珍故居的使用权转让给该开发商了,该开发商就成了故居的“房东”,实际上是讨薪讨不来,却讨来了一个“烂摊子”,房东就开始收房租,这也是经过法院判决的。李少鹏是从该房东处租了10年,开起了“王家大院”,每年租金十多万元。
记者就此事致电正定县宣传部门,希望他们给予正面回应。但他们表示:该事件情况很复杂,不便透露具体细节,目前正在调查。李少鹏表示,目前饭店正常营业,没有接到任何通知,“我们跟政府打不着交道,我们只有通过‘房东’才能跟政府说上话,因为我们是跟房东签的协议。”
三令五申难禁文保单位被商用
《文物保护法》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2011年8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经营性活动管理规定(试行)》提出,禁止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经营性活动背离公共文化属性,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租赁、承包、转让、抵押文物保护单位,对文物保护单位造成安全隐患。
然而,该规定起到的作用似乎有限,与王士珍故居命运多舛的类似例子屡见不鲜。
文保单位为何频频被承包出去?正定县文物旅游局原局长肖建科认为,正定在文物保护上面临资金困难,当时尝试引进企业投资进行修缮,建成一个文化展览馆。找过相关企业谈过多次,或许是商家觉得利益回报小,几经努力也没有促成这件事。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国家财政每年都有专项经费用于文保单位的保护和修缮,但与庞大文物数量相比,这些经费还远远不够。于是,找一个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文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似乎既解决了经济发展之难,又能够为文物保护提供更多的经费。但在商业开发过程中,由于一些承包商贪图利益,职能部门又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往往造成对文物的更大破坏。
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刘智敏说:“前几年,我们试着做过几个引进企业资本的,但企业为了扩大营业收入,做相关的建设、辅助设施,增加展览内容,这样对文物保护范围和建筑地带内环境和本体造成了干扰,有时那些展览品质和内容会很低俗。”
如何破解“拿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刀柄”怪圈?
“拿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刀柄。”这是一位业内人士对政府在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上博弈的生动描述。二者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往往倾向经济先行,地方文物部门在行使执法权时,也不得不服从当地政府的意志。“法人违法”、政府出面为破坏文物者“说情”等都是常有的现象。
有政协委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要对文保单位的用途进行公布,哪些是博物馆,哪些做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哪些空置着,哪些改成会所,哪些被挪为他用,侵占的要有腾退时间表等,这些信息都应一一清查登记,并公开向社会发布,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多数学者对于文物保护过程中的资金匮乏提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物保护开发市场。而如何用好这部分资金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制订和完善相应法规,完善行业标准;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文物管理部门需要通过扩大授权,加强对旧建筑修缮工作的监督和引导。
对文物进行利用时,建议考虑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项目,最大限度发挥文物的文化价值。刘智敏表示,王士珍故居可做生平事迹展,对当时生活场景的复原陈列,相关的“北洋三杰”的内容都可以充实进来。
业内人士建议,应把文物保护列为地方政府的一项考核指标,“如果只考虑经济问题,难免出现急功近利的状况。但若列入考核标准,或许可以让管理者重新考虑这一问题。”(记者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