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火爆的艺术品市场给青年艺术家带来什么

2013-09-17 10:11: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北漂”艺术家渐渐褪去苦情色彩

27岁的雕塑家孙晓晨是北京服装学院雕塑装饰系2008届本科生中唯一一个还在从事艺术创作的学生。其他同学,有的做了3D动画设计师,有的给商业机构做装饰,还有的干脆做了与雕塑毫不相干的事儿。

“做雕塑本来就烧钱,没画廊签,自己肯定顶不下来。”和所有“北漂”艺术家一样,孙晓晨也辛苦过,但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住在地下室、吃不上饭的“苦情北漂”不同,新时代的“北漂”更多了一份现实感。

刚毕业时,孙晓晨在家人的极力反对下,向父母借了3万元,只身一人到江西景德镇搞创作。那时,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做起自己平常最不屑做的“商品”——生肖瓷。

第一年在创作之余做了300个,第二年做了1000个。一笔单子做下来,少则6万元,多则10多万元。这笔钱成为支持他后来艺术创作的“第一桶金”。孙晓晨告诉记者,毕业时有几个同学跟他一样,选择坚持创作,但后来都因为没有挖到“第一桶金”而不得不放弃。

“青年人的机会太少了,90%以上的人都选择放弃。”孙晓晨说,与过去“北漂”一族再苦也要坚持不同,如今的年轻人在预判没有机会的前提下会主动放弃。他的身边,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苦哈哈”的艺术家。

中央美院美术学教师武洪滨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证实,他的学生中真正毕业后做画家的不到10%。

“像过去那样住在地下室坚持创作的年轻人,现在基本是见不着了。”曾有一名颇有才华的学生令他感到惋惜,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这名学生毕业后下海经商,开了一家专营设计的小店。“他如果能坚持下来,现在应该也成名了” 。

武洪滨的学生,有的在给艺考生做培训,有的开了广告设计公司,有的当上公务员,还有的开办了教育培训机构。真正从事艺术创作的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学校培养之后,到社会上就靠画廊培养。但现实是,现在很少有画廊愿意花工夫培养新人。”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