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江苏13市中11个严重污染,南京维持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高速封路、机场关闭、学校停课,盘踞上空的阴霾成了所有人心头的阴影。
雾霾肆虐已非首次,去年冬天污染面积曾高达130万平方公里,只不过当时重灾区是京津冀一带,对此普遍解释是北方供暖产生燃煤污染以及地处内陆的地理限制。如今,通江达海、鱼米之乡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大气污染“主战场”,“十面‘霾’伏”之说已然应验。
综合专家们的观点,除了燃煤稍有差别,南方的污染源与北方相同:一是工业,特别是钢铁、水泥等排放量较大企业;二是交通,包括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三是城市建设带来的污染排放。这些条件“万事俱备”后,如果没有冷空气,“只欠东风”,雾霾就能大行其道。
无大风,则雾霾,“坐等风吹”终究不是个办法。现在看至少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最根本是改革执政理念,打造“绿色GDP”,真正做到环境优先。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政绩考核内容,而且适当提高比重,并加大问责的力度,出多重的拳、下多猛的药都可理解。
其次,在强雾霾易出现的季节,应该最大程度减少重污染生产型企业的燃煤排放。要构建重污染天气的应急优化减排对策,对重污染生产型企业实施调控。另外,由于城市建设引发的扬尘污染已是PM2.5超标的重要因素,可以考虑对施工场地安装摄像头,在线实时监控工地遮盖、围挡和渣土车覆盖情况,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令其停工。此外还可以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在出租车、公共汽车更新换代时,尽量减少机动车保有量。
在推进上述这些措施的过程中,必须更好地发挥舆论作用倒逼治污,让各种产生污染的违规“无处遁形”。公众对雾霾严重程度充满关切,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让公众拥有更多知情权、话语权和监督权。例如,相关主管部门公布污染物排放限值以及企业污染信息,提高公众对污染的知晓度,让其能够更有效地监督、举报,从而倒逼企业治污。
编辑 黄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