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更多的大学课程应该是枯燥的”
对话人: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北青报:为什么“潮课”会引起关注?
熊丙奇:大学教育多是“规定动作”,课程总量不大,有个性的课程更是缺乏,在这种环境中,只要出现一门稍显“另类”的课程,就会引起关注。
北青报:现在的“潮课”有何问题?
熊丙奇:在不少学生看来,一名个性教师,就应该把课程上得生动活泼,一门个性课程,就应该很好玩。这显然把学习当成了娱乐、把老师当成了演员,但更多的课程学习应该是枯燥的。国外视频公开课在网上很热,但热的就是几门,对于一个系列的视频课,坚持看完的人极少,这可能反映出一些上网学习者看热闹和好玩的心态。
从目前高校“潮课”的开设情况看,有迎合这种心态的趋势,如果这成为一种“潮流”,是可以给大学课程带来一点活力,但却无法真正让大学课程丰富多彩。若这类选修课形式重于内容,或娱乐性过强,科学性不足,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取出新奇的名字,终究还是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北青报:选修课除了“变潮”,怎样才能更有吸引力?
熊丙奇:要让大学的课程有吸引力,应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用什么教材、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由教师自己做主,而不是“规定动作”。同时扩大选修课的比重,在国内,学生选修课比例只有不到20%,而在国外这一数字有60%。课程总量多,名目多,老师上课方式也多,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提高课程质量,出现更多符合学生个性要求的课。
编辑 黄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