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大师曹操
古亳州地区酿酒历史悠久。中国考古工作者曾对亳州的尉迟寺史前遗址进行了13次考古,在大汶口文化层发现了20多个类型的酒具。在这个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原始第一村”中,出土了1万多件文物,其中包括人们饮酒用的陶尊、陶甑、陶鬹等。
中国社科院的考古学者认为,这些酒具的挖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水平,同时将中国酿酒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可以确定中国酿酒历史在5000年前。
据考证,古亳州地区到了汉代,酿酒业就已经相当发达。当时已经流行用不同的谷物来制曲,根据工艺不同而分为多种品类:有廉价的“行酒”,有少曲多米、“一宿而熟”的“甘酒”,也有叫做“酣”的白酒,叫做“糟下酒”的红酒,和叫做“醴”的清酒。
当时,贵为丞相又酷爱饮酒的曹操,对天下美酒的出产情况不可能不了解,他选择故乡的美酒进献给皇上,应该是经过再三斟酌和比对的。由此可见,“九酝春酒”在当时当地,也应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著名的农学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曹操的《上九酝酒法奏》:“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酿法饮。曰譬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一酿,满九斛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臣曹操。”奏文落款为“汉建安元年,时丙子冬月”。
春酒者,即春季酿的酒;九酝,是指酿造工艺中,要分九次将粮食投入正在发酵的曲液中,直到酒曲发酵完毕,酒熟即止。研究者发现,曹操所言的酿酒法中酒曲和原料米比例大约3%,由此可推知,“九酝酒法”已经使用了近代生态科学酿酒的雏形。
更有趣的是,曹操在上奏中,不仅总结了“九酝春酒”的工艺,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他发现,实际操作中如果用九斛米,酒味苦烈,口感不佳,而“增为十酿”,则恰到好处。《齐民要术》中说,“曲多酒苦,米多酒甜”,酿酒工艺中原料和酒曲的配比比例,是能否酿出好酒的关键环节,这大概主要依靠的酿酒师们日积月累的经验,才能把握好。
因此,有论者认为,从曹操的上奏文中可发现,曹公绝不是一个只谈理论不加实践的书呆子,他爱饮酒,更要研究酒,甚至还亲手尝试了酿酒工艺。给皇上献酒,按说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以曹操当时的权势和影响,大可不必在这种这看似不重要的小细节上过于讲究,而事实上他一点都不含糊。
从这个意义上说,曹操完全可以算做一位合格的酿酒大师,他至少是超越了“唯有饮者留其名”的文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