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更要“造血”
广东援建,从第一天起,便明确了援建的目的不止于“输血”,更要“造血”。
既要完善援建地的硬件,建好中小学、医院、民居等基础设施,让老百性恢复正常生活;还要为当地群众解决长远的发展问题,借助产业援建,让汶川插上腾飞的翅膀。
记者了解到,广东对口援建汶川的产业恢复项目共28项,援建投资约6.74亿元,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扶持汶川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业和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业。
正如一位援建人所说:“从产业的角度大力帮扶,是为灾区群众的致富铺路,为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汶川引擎:新型工业园区
今年4月1日,广东—汶川工业园正式开园,首批5家企业进驻,这片新型工业园区成为汶川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广东—汶川工业园”作为“成都—阿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内最大的“园中园”,是集灾后重建、异地重建、合作共建为一体的重大产业项目,位于成都市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的金堂县淮口镇内,按照规划,占地约4.5平方公里。
这片新型工业园区建设之初,便受到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高度重视,他指示,“要建设好、发展好广东—汶川工业园,促进汶川加快经济发展,形成东西部互动的典范。”据广东援建工作组介绍,今后,广东—汶川工业园将成为长期支持汶川工业发展的基地与载体。
预计到2013年,“广东—汶川工业园”可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这无疑为汶川的产业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除广东—汶川工业园,由中山市打造的漩口镇新型工业集中区是广东13个援建市里援建的唯一工业区,按照规划,占地约1.5平方公里,总投资8000万元,重点发展铝业、锂业、医药、电子科技、磁材、建材等产业,有望于2011年,把漩口中镇的产业恢复到,甚至超过震前水平,产值计划达到68亿元。
农业产业化创富汶川
收获的季节临近,眼下,正是兰花大批上市的时候,在汶川县草坡乡,各品类的蝴蝶兰争奇斗艳,绽放出紫红、鹅黄等花色。
震后,汕头援建工作组发现草坡乡民世代以传统农业为生,效益不高,经调查,工作组为当地找到一条新型农业致富之路。据介绍,位于高原峡谷之中的草坡乡,从气候、光照等方面看,是天然的蝴蝶兰培育基地,尤其适合成品花生产。
于是,从2009年起,汕头援建工作组先后组织了草坡乡上百位农民出外参观学习。
去年4月,培育蝴蝶兰所需的温室开始建立,并从汕头空运了适合当地培育的蝴蝶兰到草坡。兰花基地的建立,很快让当地的农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据广东援建工作组介绍,汶川县地形呈比较完整的垂直气候带,适宜发展各类特色农业产业,水果、干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畜牧业、粮食作物产量丰富,一直为阿坝州内重要的农业区县。灾后重建,工作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但援建工作组并不满足于恢复传统的农业生产,他们提出:一定要扶持农民发展优质商品猪、甜樱桃、苹果、高蛋白玉米、马铃薯、茶叶、干果等特色农牧业;一定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发展体系。
工作组还计划以广东大型医药生产企业为龙头,在汶川建立近万亩中药材培育基地,保证当地至少500多家农户有可靠的收入来源。记者走访新汶川时看到,特色农业已逐步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据统计,汶川县现已建立甜樱桃、猕猴桃、茶叶、蔬菜、花卉等特色基地5万余亩。
交易市场促农产品流通
作为“阿坝门户”的威州镇里,由广州对口援建的“威州市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阿坝州至今为止最大、最先进的市场。
这座市场最令人瞩目的是配套建设的一座设计容量1000吨的冷库(其中冷藏库、冷冻库各500吨)。
记者从援建工作组了解到,“威州市场”针对农贸领域修建的千吨冷冻库,不仅仅是为当地农户的农产品保鲜,更重要的是为整个阿坝州和汶川县周边地区提供“优质农副产品流通服务”,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交易平台”。
广东将农副产品流通设施作为援建重点之一,共安排援建资金6147万元,在汶川县13个乡镇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据统计,截至2010年4月底,汶川境内已建成包括“威州市场”等在内的11个农产品流通设施,共完成投资5100万元。通过“农户+市场+商家”的经营体系,这11座农产品流通设施有能力将汶川乃至理县、茂县、马尔康及周边地区农民生产的农畜产品集中起来,销往成都乃至全国。
记者走访时看到,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广东的先进管理理念也得到了运用。
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通过市场运营带动农业生产走向特色化,开展“订单农业”,建立农副产品绿色通道,打造新型农贸商品流通网络,为汶川县打造市场功能新型化、交易方式现代化、消费网络多元化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